什刹海的胡同院落,藏着老北京的贵气,这一带曾聚集了不少王府豪宅。正因如此,附近很多地名都沾了“官气”,北官房胡同就是其一。
“官房”也作“关防”
北官房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什刹海后海的南侧,胡同东起银锭桥胡同,西至前井胡同,长223米,宽4米,主体呈东西走向,受什刹海地形影响,西端略向北斜。
历史上后海南侧先后出现过五条以“官房”为名的胡同:后海与前海西街之间的南、北官房胡同,地安门西大街的东、中、西官房胡同。民国时期,西官房胡同改名为五福里,中官房则改名为福寿里。
1965年,根据胡同的走向将福寿里分拆成了东、西福寿里。所以现在名字中还带有“官房”的只剩下南官房、北官房和东官房了。
虽然都是官房,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又不同。余棨昌先生在《故都变迁纪略》书中提到,东、中、西官房胡同是当年宛平县署办公的房屋,带有官产的性质,故称“官房”。
而南、北官房在历史上,与前井胡同在乾隆时期有着统一的称呼——“南官府”,透着旧时的官家印记。到了宣统年间和民国时期,名称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北京地图里,“官房”二字被写成了“关防”,原本的南官房、北官房,也随之被称作南、北关防口。
关于“关防”,与该区域相关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核心指向和背景各不相同。
一种说法是将“关防”理解为有军队驻守的关隘,从地理位置看,什刹海靠近京城北门德胜门,周边曾有不少屯兵场所,具备军事防御的基础条件。结合旧京城 “东文西武” 的布局传统,西侧区域本就与军事功能关联更紧密,这让该解释更具合理性。
另一种说法认为“关防”是明代开始使用的一种方形官印,且有独特的使用规则。与常规官印不同,“关防”印在文件上时通常只盖一半,形成“半印”,有点类似骑缝章。由于明初官僚舞弊、科举营私现象严重,明太祖为核实文件真实性、防止造假,特意采用半印形式,取“关防严密”之意,因此将这类官印命名为“关防”。
清代延续了明代使用关防印的制度,尤其在科举考试中,对防作弊的“关防”措施更为重视,其中针对考官的关防制度极具代表性。
古代“关防”图 图源北京什刹海
清代的考官分为内帘官和外帘官。内帘官包括主考官和同考官,其职责就是阅卷;外帘官则包括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等众多人员,他们全程负责考试的流程安排,从考生入场、交卷,到试卷传递至内帘官手中,确保每个环节无作弊可能。
清代对贡院内所有参与考试工作的人员,设置了“回避”和“关防”双重制度,其中关防是比回避更严格的防范手段。
回避制度从源头隔绝利益关联,包括亲族回避、工作回避、地方回避;关防制度用严格规则切断外部联系,执行“锁院制”,考官不得与外界接触,内、外帘官之间也严禁来往。考官的具体工作不得提前透露,考官接到任命后,5日内必须启程,且不能与家人朋友道别或告知行程;抵达监考地点后,居住场所会被贴封条,由专门巡官负责按时启闭,全程限制与外人接触。
图源老胡拍成都
众多艺术家曾寓居于此
说回北官房胡同,虽然名称带着一些官家色彩,但胡同却住过不少艺术家。
著名水彩画家关广志、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潘絜兹曾住过17号院。
早年这所院子是关广志的私宅,他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首批中国留学生,擅长水彩画、水粉画及铜版画,代表作品有《天坛祈年殿》《武汉长江大桥》《香山琉璃塔》等。他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培养出古元、张启人等画家。
关广志带学生在野外写生 图源网络
关先生去世后,由潘絜兹购得,并于1958年从西单老宅搬到此院居住,直到2002年8月去世。
潘絜兹一生都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的钻研,曾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美术》月刊编辑、北京工笔画会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首任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位。代表作品有《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等。其中《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在1982年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美展获一等奖。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图源中国书画报
不远处的21号院曾住过南铁生、马增芬两位大家。
南铁生是北洋将领南元超将军的长子,是票友“下海”的成功典范。他师从王瑶卿,专攻京剧青衣,艺宗梅派,得其真传,有“汉口梅兰芳”之誉。经典剧目有《太真外传》、《宇宙锋》等。1928年加入汉口戊辰票社后,他和万奉一(武生)、程君谋(老生)成为“戊辰三杰”。
左起:余叔岩、南铁生、程砚秋 图源吕铭康工作室
马增芬是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与其父共创西河大鼓“马派”唱腔。曾任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五岁随父马连登学艺,七岁登台,17岁的她就已经平津地区在走红。她的首张个人唱片《玲珑塔》,就是在那年演唱并走红的,至今被人们赞叹并传播。
1958年,马增芬受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邀请,为一部描述农民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新闻纪录片用西河大鼓的演唱配音,开创了用演唱作新闻电影解说的先河。
图源网络
28号院曾住过蔡若虹、华君武、张仃、彦涵、钟灵、张悟真等众多画家,可以说是一所“画家大院”。之前这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宿舍,据之前在这个院子里居住过的住户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院子里有假山、竹林,还有一棵挂着文物标牌的古槐树,以及直径超过四十公分粗的枣树八九棵。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入住后,清除了院内的假山石、竹林。1979年,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在院子里盖了两排四十米长八米宽的平房,枣树也就被砍掉了,这所院子也就成了一个大杂院。
张仃先生绘制的《哪咤闹海》海报 图源张仃美术馆
29号院为大书法家张伯英先生在北京最后居住的一处院子。张伯英出身于徐州望族,是著名画家齐白石、书法家启功的老师。1926年后,张伯英辞官隐居北平靠卖字为生,定居北官房胡同中,当年的老门牌为北官坊口13号。
他居住在这里时,书斋号为“小来禽馆”,表达了其对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的尊崇与敬意。
日军占领北平后,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先生所收藏的王羲之《十七帖》,被张伯英严词拒绝。
张伯英 书法四条屏选二 荣宝斋藏 图源荣宝斋在线网
1949年,张伯英病逝于此。
过了银锭桥,往南再走几步,就是北官房胡同的东口。一踏进胡同,喧闹瞬间褪去,只剩下独属于老胡同的安静与惬意。
方才游人如织的街道上,导游举着小旗穿梭讲解胡同轶事,三轮车夫蹬着车子娴熟地介绍游览路线,这些喧嚣与忙碌,仿佛都被一道无形的界限挡在了胡同之外。
取而代之的,是老胡同独有的安静与闲适。灰瓦老屋错落有致矗立于此,门前鸽子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拎着菜回家的住户相互寒暄,细碎的家常话充满了生活气息。
站在胡同口回望,后海的热闹仍隐约可见,但这份静谧却让人忍不住驻足,或许老北京的韵味就藏在这样无人惊扰的胡同深处。
关于北官房胡同,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有兴趣的老街坊可以后台回复“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