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秋日常带着夏末的余温,阳光透过层叠的枝叶,在圆山风景区的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点。这座藏于龙岗的自然秘境,像一块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碧玉,将禅意、童趣与野趣揉进了山水之间。沿着蜿蜒的步道深入,最先闯入耳畔的,是妙音寺飘来的袅袅梵音。
妙音寺隐在一片茂密的相思树林中,红墙黛瓦在浓绿间若隐若现。未及山门,便闻铜铃轻响,伴着僧人诵经的声浪,仿佛能涤荡掉尘世的浮躁。寺内的香炉里,檀香袅袅升腾,与山间的草木清气交织成独特的气息。大殿前的菩提树枝繁叶茂,相传已有百年树龄,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枝桠向四周舒展,像一把巨伞,庇护着往来的香客。几位老者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轻声交谈着,偶有孩童跑过,笑声清脆却不喧闹,反倒衬得寺庙愈发宁静。在这里,时光似乎放慢了脚步,连风都变得轻柔,只在翻动经卷时留下浅浅的痕迹。
从妙音寺出来,往东南方向行约半小时,山路忽然变得活泼起来。沿途的指示牌上,除了常规的景点名称,还多了些卡通涂鸦——粉紫色的魔法棒、带着翅膀的小魔仙剪影,引得同行的孩子们雀跃不已。这便是“巴啦啦小魔仙古塔”的所在了。
其实这座古塔本名“文昌塔”,是一座清代的砖石结构建筑,六棱形的塔身饱经风霜,砖石的缝隙里已长出了几簇倔强的青苔。但因曾是儿童剧《巴啦啦小魔仙》的取景地,它便有了这个充满童趣的昵称。塔前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正举着自制的“魔法棒”,模仿剧中的台词,稚嫩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阳光照在古塔的檐角上,那些雕刻的花纹虽已有些模糊,却在孩子们的想象中重新焕发生机,成了藏着魔法秘密的城堡。
告别充满童趣的古塔,继续向上攀登,便来到了圆山的主峰——鹅公髻。这是一段颇具挑战的路程,石阶时而陡峭,时而平缓,两旁的树木却愈发葱郁,不知名的野花在石缝间绽放,偶尔有松鼠从枝头窜过,留下一串细碎的声响。行至半山腰,一阵清风拂过,带来远处水库的湿润气息,抬头望去,云雾正从山坳间缓缓升起,如轻纱般缠绕在峰顶。
越往上走,视野愈发开阔。当终于踏上鹅公髻的山顶时,整座圆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只见群山连绵起伏,如墨绿色的波浪涌向远方,山脚下的水库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绿树之间,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煞是好看。刚才攀登时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只剩下登高望远的畅快。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山林的清新气息,仿佛能吹散所有的烦恼。远处的城市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让人忽然明白,原来繁华与静谧的距离,不过是一座山的高度。
下山时,夕阳已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回望圆山,妙音寺的梵音似乎仍在风中飘荡,古塔前孩子们的笑声依稀可闻,而鹅公髻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这座不大的山,用它的禅意、童趣与自然之美,编织了一段独特的旅程。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或许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或许是一段重拾的童真,又或许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满足。而圆山,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日升月落中,静静等待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