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到处溜达的人,自称“旅游爱好者”。这些年,算下来跑了大半个中国,见过的景区少说也上百个。北到长白山天池,南到三亚天涯海角,东到普陀山,西到喀纳斯湖,名气大的像故宫、黄山、九寨沟,名气小点的像我们省内的各种古镇、生态园,我都去过。
看的景多了,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管哪个景区,里头是啥风光,出口处准保是热热闹闹、密密麻麻的一排饮食摊点。游客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喝的。这些摊点确实方便,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填饱肚子。
可慢慢地,我留意到这些方便背后,藏着不少让人担忧的事儿。
记得有一次去一个挺有名的水乡古镇,景区里小桥流水,干净得就像明信片。可一出大门,热闹是热闹,但味道不对。炸臭豆腐的、烤鱿鱼的、卖酸辣粉的,各种味道混在一起。我凑近一个炸串摊,想买两串垫垫肚子,却看到那口油锅里的油,黑得跟酱油似的,咕嘟咕嘟冒着泡。摊主正把一串串不知道冻了多久的肉串往锅里放。
更让我心里发毛的是旁边一个卖凉皮的摊子。老板娘忙得脚不沾地,客人用过的碗筷,她接过来就在旁边一个塑料桶里涮一下——真的就是涮一下,桶里的水都浑浊了也没换。然后直接就给下一位客人用。摊子周围,竹签、纸巾、塑料袋扔了一地,油污从操作区一直流到人行道上,苍蝇嗡嗡地飞。
这景象跟景区里面一对比,简直是两个世界。我在想,刚刚在景区里感受的是江南水乡的诗意,一出门怎么就掉进这么个卫生堪忧的地方?
后来我去其他景区,开始特别留意这些门口的摊点。在一个著名的山岳景区门口,我看到卖茶叶蛋的老太太把煮好的蛋直接放在一个看起来有点脏的塑料盆里,手也不戴手套,收钱拿食物都是同一双手。在一个海滨景区出口处,卖海鲜烧烤的摊主把食材就那么敞开放着,海风吹着,苍蝇时不时光顾。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去的一个生态旅游景区。里面青山绿水,标识牌上到处写着“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可一出大门,路两边全是小吃摊,油烟呛人,垃圾遍地,很多摊点连个垃圾桶都没有,游客吃完就把包装随手扔地上。
这些摊点的东西便宜是便宜,可这卫生状况,真让人不敢恭维。我亲眼见过一个摊主从箱底掏出明显变色的食材继续用;也见过炸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油还在继续炸东西。想想看,大热天的,游客吃了这些不干净的东西,万一闹肚子,多扫兴啊。
我觉得这个问题真得好好管管了。景区是给人带来快乐的地方,不该让门口的饮食摊点坏了兴致,更不该让它们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得几个方面一起使劲。
首先,市场监管部门得把好入口关。这些摊点虽然小,但关系到那么多游客的健康,不能随便摆个摊就卖吃的。得严格审核他们的经营资质,确保摊主有健康证,食材有正规来源。还要定期突击检查,抽样检测食材新不新鲜,油合不合格。一旦发现用过期的、劣质的食材,就得重罚,罚到他们不敢再犯。
其次,城管部门也得勤快点儿。每天到这些地方转转,看到占道经营的、环境卫生一塌糊涂的,马上要求整改。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该取缔就取缔,不能手软。景区门口是一个地方的脸面,不能任由它脏乱差。
景区管理方也不能袖手旁观。虽然摊点在景区外面,但影响的却是游客对景区的整体印象。景区可以划出专门的区域给这些摊点,统一管理,要求他们保持整洁。还可以搞个评分制度,游客可以给摊点打分,卫生好的摊点能得到更好的位置,形成良性竞争。
其实啊,把这些摊点管好了,对谁都有好处。游客吃得放心,玩得舒心,下次还愿意来;摊主生意会更好,还能卖上价钱;景区口碑好了,能吸引更多游客。这是个多赢的事儿。
现在每次离开景区,看到门口那些小吃摊,我总会多看一眼。有时候,看到个别摊点变得干净整齐了,用上了消毒柜,铺上了防油垫,我心里就会特别欣慰。真希望有一天,所有景区门口的饮食摊点都能变得干净、卫生、安全,让游客们不仅能欣赏景区内的美景,也能在离开时带着一份美好的回味,而不是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说到底,旅游不就是为了开心吗?这开心,不该被景区门口的一顿饭给毁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