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匆匆打卡离开圣保罗大教堂,我们坐双层巴士前往国家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英国国家美术馆坐落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北侧,成立于1824年,收藏有近2300件13至19世纪欧洲各画派的美术精品,许多是一代艺术大师们的稀世珍品,从达芬奇、拉斐尔,到威尼斯画派、英国山水画派、法国写实派、前期印象派,直到塞尚、梵高。藏品涵盖了欧洲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入内参观不需付费,馆内分为东南西北四个侧翼,按照年代顺序展出。不知是因为免费参观节约成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到的时间已比较晚(下午三点左右),馆内大厅不提供书面导览图,我只好把门口的地图用手机拍下来参考照,但毕竟不是详细地图,时间也有限,所以只能找重点游个大概,后来发现的确遗漏了几幅名家名作,给下次去留下借口。
一进展厅被这幅近三米高的巨幅奔马图惊艳到,George Stubbs《Whistle jacket》(枣红马、哨子夹克),这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关于马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被誉为阿拉伯纯种马完美无瑕的巅峰之作。骏马奔腾,真的好飒好美!
去英国国家美术馆之前并没有做太多功课,但我心心念念最期待看到的绝对是大名鼎鼎的世界名画:梵高的《向日葵》(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
时间有限我们直奔43号印象派和梵高展厅而去,果然梵高画前总是人头攒动,一入眼就被整幅明艳艳的黄所吸引,浓烈的色彩,独特的笔触,栩栩如生刻画出极致盛开或干枯凋谢的花朵,仿佛一个生命周而复始的象征。
梵高共创作过很多幅向日葵题材的画,从花蕊到凋零,其中较有名的两幅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两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惭愧我去过数次却印象不深)。在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这幅最为知名,画于1888年,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曾挂在他位于法国阿尔勒的家中,梵高在这个家里接待了他的画家朋友保罗·高更。

网图:梵高的各种向日葵
梵高的《椅子》。
梵高另一幅名作:《麦田与丝柏树》(A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画于他去世前一年。
梵高《麦田与丝柏树》
梵高《两只螃蟹》
莫奈《睡莲》,从巴黎看到伦敦,各种“睡莲”看个够。
看完梵高和印象派,妞妞最期待看到的是这幅由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于1833年创作的大型历史油画《处决简格雷女士》(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英国历史上最悲催的“九天女王”,才17岁的花季少女就被处死,令人扼腕叹息。前一天我们在伦敦塔才看到她被砍头的地方,直面这幅凄美异常痛苦绝望的现场画面,更加有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妞妞明显做了点功课,边看边悄悄告诉我,其实简格雷当时穿的是黑衣,而画家刻意把她改成穿白色裙子,寓意无辜和纯洁。
达芬奇《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装嵌在精美的画框内,同样令人驻足良久。
再对比一下卢浮宫藏的另一幅《岩间圣母》。

国家美术馆另一幅必打卡的是油画鼻祖杨·凡·艾克(Jan Van Eyck) 在1434年创作的《阿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算是一张600年前的结婚照。

画中夫妇头顶上方的枝形吊灯华美前卫,难以想象这是近600年前的装饰。墙上有个镜子,镜子上方是画家的拉丁文署名“扬·凡·艾克在此 1434”。更神奇的是,仔细看镜子中央反射出另外两个微小人影(没办法手机照不出高清画面),其中一人就是画家本人。
小狗象征着忠诚。
妞妞特别在这幅画前留影,因为画中一个人物在拉小提琴。
提香《酒神与阿里阿德涅》(Baccus and Ariadne)
达芬奇未完成的草稿(The Burlington House Cartoon)
国家美术馆门口就是伦敦著名的特拉法加(Traflgar)广场,游客如织,我们匆匆游了一圈打卡拍照。
离开热闹的特拉法加广场,妞妞说她想去附近的一家商店逛逛,说了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品牌名字,这不在我的行程计划内,真不想去,但又不忍心让她失望,跟着谷歌地图走了10多分钟,原来是一家小女生最喜欢的美妆店,妞妞说这是伦敦总店。店内装饰得精致优雅,我告诉妞妞你自己逛吧,我在门口等,选好后我再去付款。她高高兴兴买了两只口红,拍照发朋友圈。
离开美妆店走不远,突然看到熟悉的中文字,这不是知名的中餐馆鼎泰丰吗!正好是晚餐时间,我们走到门口,发现一块牌子上写着要预约,我试着问了一下门口服务员,没有预约可以就餐吗?运气比较好我们只有两人,所以顺利加到位子,吃到了美味的小笼包。
吃饱喝足我们坐巴士前往当天的最后一个项目:看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表演。
经过千禧桥,傍晚时分的泰晤士河波光粼粼,两岸风光旖旎。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也叫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最早由莎翁所在宫内大臣剧团于1599年建立,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几部戏《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都是在这里首演的。
当天演出剧目的海报,莎士比亚的一出喜剧“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生非》。
最早的剧院有三层,是一座开放型的圆形剧院,舞台的两侧的大型柱子撑起了舞台后方的屋顶,屋顶的天花板被称为天空。天空也有一个活板门,使表演者可以利用绳索或其他装置从空中降落。剧场中间是一个方形舞台以及站区,剧院里座位总数为1380个,舞台下方的站立区可以容纳500名观众。剧场内还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装置,比如舞台灯光,电子提示板,屋顶还特别设计了洒水设备,用来保护建筑受火灾的破坏。
比起当今炫目的百老汇舞台或歌剧院,这个剧场显得朴实无华接地气,可以从中窥见400年前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方式。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guided tour包括在伦敦通票中,只要预约好具体时间即可免费参加一个小时的导览团,参观并了解剧场的历史背景。
但是,来到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怎么能不看一场剧,体验一下四百多年前莎翁时代原汁原味的戏剧表演。而且每场演出的票价并不贵,站票的话才每人5镑。演出一般晚7点开始,站票可以现场买。只不过我们白天走了太多路,实在没勇气再站3小时看整场(中途不能坐在地上),所以头天晚上我在网上订了中间看台的坐票,60多欧一人,坐在舞台侧上方,视野不错。
其实不嫌累的话站在剧场中央看戏应该更有意思,全方位视角,演员时不时穿梭互动,观众近距离感受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情不自禁融入热闹的氛围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几百年前的莎翁时代,平民老百姓只需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欣赏到大师的各种经典巨作。在这里看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
中场休息时妞妞特地跑到剧场中央打卡拍照。
剧情幽默搞笑,演员表演精彩,妞妞看得津津有味,非常喜欢。
演出结束,我们意犹未尽离开剧场,再次跨过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桥,河两岸早已亮起璀璨的华灯,夜色中的伦敦光彩夺目,美轮美奂。
夜幕下圣保罗大教堂更加壮观绚丽,我们走到附近的地铁站坐车回酒店,圆满结束伦敦第四天的行程。
谢谢阅读!请继续关注伦敦行最后一篇:格林威治天文台[来看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