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兰仓大地上,一场“文明实践+文旅”的融合热潮正悄然涌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将厚重的秦早期文化、鲜活的三国故事、指尖的非遗技艺与秀美的山水风光拧成一股绳,用志愿服务的“温度”、特色活动的“趣味”、文明环境的“舒适度”,为文旅发展按下“加速键”,让每一位走进礼县的游客,都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文明的暖意。
志愿红“点亮”景区 小故事讲活大文化
“大家看这尊秦公簋,三千年前它可是秦人的‘国之重器’,你看这纹饰里藏着的,都是早期秦人的造车、农耕智慧……”在礼县博物馆的展厅里,小小志愿者挺直身板,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在礼县各个景区,为了让游客“看得懂、记得住、有回味”,礼县大大扩展文旅志愿服务队伍,在众多文旅志愿者中,有懂历史的“文博讲解员”、会手艺的“非遗传承人”、能引路的“文明引导员”。在祁山堡三国古战场,志愿者穿起汉服,站在“点将台”旁,把诸葛亮北伐的典故和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结合起来,一场讲解下来,游客们都说“像看了一场鲜活的历史剧”。在红河镇秦皇湖景区,跑花杆、高台不只是春节时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更成了游客在景区能够欣赏到的文化盛宴,花杆跑动间,“十盏灯”的古老唱腔,引得游客纷纷拍手叫好。

仅2025年暑期,这些“志愿红”累计服务文明实践旅游推广活动100余场,陪伴5万多名游客了解礼县,原本“静悄悄的”文物和故事,因为他们变得“活色生香”。
特色活动“拉满”体验感 文旅融合有了“新玩法”
“来,把粽叶折成漏斗形,米要填实,绳要系紧……”端午时节的盐官镇盐井广场,志愿者手把手教游客包粽子,长桌上摆满了游客们包的“歪歪扭扭”却满是心意的粽子,孩子们拿着自己包的粽子跑着、笑着,笑脸映着红灯笼,热闹得像一场邻里聚会。

这是礼县用“文明实践活动”激活文旅体验的缩影。不只是传统节日,在礼县的各个角落,“文旅+活动”的新玩法天天都在上演。在洮坪镇的“炕眼门”景区,志愿者带着游客了解生态地形地貌知识,收拾野营垃圾,开展垃圾分类,大家把“守护绿水青山”放在心中,做在行动上。在王坝镇的非遗工坊里,游客跟着传承人学做柳编花篮,绘制兔兔泥塑,看着一个个彩色的小兔子活灵活现的呈现在笔端呈现,“周末时间短,我们决定带娃看家乡,除了青山绿水,还有非遗体验,真是太有意义了”,来自礼县城关镇的张女士说。

从“看风景”到“玩文化”,从“逛一逛”到“带点走”,礼县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旅体验多了“互动感”“参与感”,更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光是非遗工坊的体验课,就帮当地农户卖出了上千斤豆腐、苦格菜、花椒等土特产。
文明底色“擦亮”旅游路 游客来了不想走
“同志,能借点退烧药吗?孩子有点发烧。”在礼县游客中心的“文明实践服务站”,来自四川的游客陈先生急得满头汗,志愿者连忙拿出应急药箱,帮孩子量体温、喂药,还递上温水。“没想到景区服务这么贴心,本来慌慌张张的,现在心里踏实多了。”陈先生说。

为了让游客“玩得舒心、玩得安心”,礼县把文明实践和“文明旅游”绑在一起。各乡镇及景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定期拿着扫帚、夹子、垃圾袋,沿着景区步道“地毯式”清扫步道,清理垃圾,连草丛里的塑料瓶、烟头都不放过,在不懈的环境卫生管理中,景区的山更青、水更绿。上百块“文明旅游提示牌”立在各景区显眼处,“轻声说话,不扰古迹”“不乱扔垃圾,守护美景”的提示语,温柔又贴心。高速路服务区、景区内的“文明实践服务站”,不仅能查路线、存行李,还能借雨伞、充手机,成了游客的“临时小家”。

文明的环境、暖心的服务,换来了游客的“真心点赞”。不少游客在爱心留言板上留言:来礼县不仅看到了历史文化,还感受到了礼县人的热情。
如今走在礼县,秦公簋的纹饰里藏着文明的故事,祁山堡的风里带着志愿的暖意,西汉水的浪里裹着游玩的欢乐,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礼县文旅发展的“新大门”。下一步,礼县将继续把“文明”的文章做深做实,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活动更有特色、场景更丰富,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遇见美景,邂逅文明”,让礼县“诗和远方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越擦越亮。
来源:文明礼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