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东莞已建成400多公里的森林步道,主要散布在21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中。作为连接自然与城市的纽带,成体系的森林步道,能让市民在市内就能体验到徒步山林、漫行郊野的乐趣。
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于2月27日至28日召开。为实现“绿美东莞”的目标,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东莞市人大代表、民建东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庆成带来了关于加快整合森林步道补上东莞全域旅游重要一环的建议。
王庆成建议,一是整合线路,搭好骨架。目前东莞已建成的21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在地理空间上各自独立,各自有封闭在公园边界内的森林步道,导致森林步道不连通,无法形成长途远足线路。市民徒步时往往会选择市外的线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莞森林步道的利用和发展。
以深圳为例,自2019年开始加大森林步道建设、整合力度,至2024年1月,已初步贯通了约420公里的“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其中200公里“鲲鹏径”被评选为2024年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之一。深圳的“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成功串联了深圳东西延绵的五大山系、主要山峰、自然郊野公园、大型湖库、历史人文地城市观景点、城市重点发展片区等,形成长距离、跨区域的长途远足线路,充分展现了深圳市山海城交织共融的魅力。
为了建设“绿美东莞”,东莞的森林公园需要升级。通过整合森林步道串起森林公园,是一个低投入高收益的好办法。建议学习深圳经验,整合出数条贯通全市的森林步道,展示东莞的自然之美,通山贯城,从而提升东莞城市的吸引力。
二是文化赋能,丰富内涵。森林步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需要借助文化赋能来提升。首先,需要定好线路名称。一个好的线路名称能够成为点睛之笔,激发市民徒步的欲望。深圳的“鲲鹏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与深圳的别称“鹏城”相呼应,还让人有徒步征服的欲望。东莞的爱心线因线路形状类似爱心而得名,也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对于东莞未来最主要的森林步道,可以考虑命名如“莞盈道”或“翠莞道”,这需要认真思考。其次,需要发掘沿途的风景。这些风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值得深入发掘。深圳市出版了《徒步深圳——走读深圳100条特色步道①》,介绍各条步道的特色、最美的景、最适合游玩的时间等。可以通过官方线上发布、鼓励市民线上分享、森林步道现场设置介绍牌等方式进行推广,从而丰富森林步道的文化内涵。
三是理顺体系,保障安全。位于银瓶山森林公园的森林步道“爱心线”虽然有名,但经常不开放,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没有理顺,安全难以保障。近年来,可以不时看到媒体报道市民徒步“爱心线”迷路需要搜救的情况。每次接到求助,公园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公园自身人手及能力有限,需要借助消防甚至民间公益救援队。民间公益救援队队员都是兼职的,当搜救时间持续较长,他们有本职工作,经常不能参与到最后。由于搜救参加人数比较多,相关的工作餐费等搜救开支对于公园管理部门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在没有相关专项经费只能以公用经费开支的情况下。
为此,建议加强人员配置。每个森林公园配备足够的搜救人员可能不太可行,可以考虑全市组建专职搜救队,或者以各森林公园的巡山员兼职搜救员(需要考虑增加工资待遇预算)。这样便于保证需要搜救时可以调集基本足够的人员,同时由于人员相对固定,易于培训提升搜救能力。此外,建议加强经费保障。建议以安全、搜救专项经费的方式增加森林公园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经费预算,同时该经费预算不来源于挤压其他专项经费预算。
撰文:郑家琪 马新杰
受访者供图
【作者】 郑家琪;马新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