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张家界的一根石柱上,一位韩国老太太颤巍巍地扶着栏杆,望着脚下翻腾的云海,突然扭头对儿子说:“这辈子能站在这儿,值了!”
儿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咧嘴一笑,这趟“尽孝之旅”,他刷爆了信用卡,但看着母亲眼里的光,他觉得值了。
这不是虚构的场景,而是2024年张家界天门山上的日常。
这一年,这座中国湘西的奇峰异石,硬生生“收割”了700亿旅游收入,其中超过60万韩国人跨越山海而来,只为完成一项“人生任务”,带父母爬一次张家界的山。
当“孝道”撞上“长寿山”
韩国人为何对张家界如此痴狂?答案藏在两座山的对比中。
在韩国济州岛,海拔1950米的汉拿山被奉为“圣山”,但站在张家界天子山的观景台上,韩国游客金敏哲的第一反应是:“我们的山像盆景,这里的山才是活的。”
而这种尽收眼底的美景,早被精明的营销者盯上。
2001年,韩国观光公社社长赵洪奎首次踏入张家界,面对三千奇峰直插云霄的景象,他当场拍板:“这地方,必须让韩国人知道!”
回国后,他打出“登张家界山,为父母添寿”的口号,将张家界的砂岩峰林与韩国传统孝道文化捆绑。
很快,韩剧《我的大叔》中主角在张家界悬崖边痛哭忏悔的片段火遍全网,综艺《团结才能火》更是直接把拍摄现场搬到了天门山栈道。
韩国人真的信了,在他们眼里,张家界的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成了“长寿符”,带父母爬一次,相当于给全家上了健康保险。
而旅行社顺势推出“孝心套餐”,包机票、包住宿,甚至包景区门口的韩式泡菜摊。
一位首尔导游透露:“现在年轻人结婚前,岳父岳母的第一句话可能是:‘张家界去了没?’”
“魔法景区”的全球收割术
张家界的野心不止于韩国。
在天子山的缆车上,一群美国背包客正对着手机尖叫,他们刚发现,电影《阿凡达》中悬浮的“哈利路亚山”原型就在脚下。
事实上,好莱坞团队当年为寻找潘多拉星球的取景地,差点错过张家界。
直到一名华裔助理翻出1980年的中国风景画册,导演卡梅隆才惊呼:“这就是我要的异世界!”
这次偶然的文化偷袭,被张家界迅速转化为商机。
景区内竖起阿凡达主题观景台,导游们统一培训了十大《阿凡达》取景地解说词,连卖玉米的大妈都能用英语蹦出“Pandora”(潘多拉)。
2023年,一位法国游客在百龙天梯上感慨:“这里比电影还魔幻,中国人是不是会造云?”
当其他景区还在纠结“门票涨价”时,张家界早已玩转“极限运动+文旅”的跨界牌。
1999年,特技飞机穿越天门洞的直播让全球观众记住了这个天险之门,2013年,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徒手攀爬天门山绝壁的视频点击量破亿。
到了2024年,翼装飞行锦标赛的选手们像彩色流星般划过峰林,一位德国选手落地后喘着气说:“在这里飞过,回阿尔卑斯就像在公园散步。”
韩元直接花
凌晨四点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口,韩国游客朴恩熙发现了一件怪事:卖烤土豆的摊主竟用韩语报价,收钱时还掏出POS机,“支持韩元直接刷”。
可以说景区将“宠客”做到了极致。
自2015年成为中国首个允许外币直接交易的旅游区,张家界把“方便外国人”刻进了DNA。
景区指示牌标配中、英、韩三语,酒店前台备着《韩语常用对话手册》,连清洁工都会用韩语说你好和谢谢。
最绝的是金鞭溪旁的一家土菜馆,老板王建军靠着看韩剧自学厨艺,如今他的“韩式辣炒腊肉”成了必点菜。
他得意地晃了晃锅铲:“韩国人说辣度正好,像回家吃饭一样。”
这些小小的细节堆砌出惊人的复购率,2024年一季度,10.51万韩国游客中,有32%是“二刷”甚至“三刷”。
首尔白领李秀贤带着父母第三次来时,发现景区新增了韩语电子讲解器:“连我爸妈都能听懂神话传说,他们现在逢人就夸张家界是第二故乡。”
当“东方秘镜”照见世界
夜幕降临时,张家界大峡谷的玻璃桥上,不同肤色的游客挤在一起拍摄星空。
人群中,一位意大利摄影师突然感叹:“这地方像面镜子,中国人看见仙境,韩国人看见孝道,我们看见冒险。”
张家界的成功从来不只是“靠山吃山”,当黄山忙着申请世界遗产、九寨沟严防游客超载时,张家界选择了一条更野的路:用好莱坞电影绑定奇幻想象,用极限运动点燃肾上腺素,再用文化共情打通海外市场。
在这里,自然奇观成了载体,上面搭载着全人类的渴望,对神秘的探索、对亲情的寄托,或者仅仅是对“此生必去”的执念。
如今,当韩国阿姨们在袁家界摆出统一姿势拍照时,当欧美背包客为一张“悬浮石柱”打卡照排队两小时时,张家界早已超越了一个景区的意义。
它成了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中国的山水,一头连着世界的想象。
而桥上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那个问题:“究竟是谁征服了谁?”
不得不让人佩服张家界的营销手段,不但外国人喜欢,就连我们中国人都迷恋往返,你去过张家界吗?
信息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