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县城以北七公里处,藏着一座历经千年岁月沉淀的双桥古镇。它东临澴水,西倚大别山,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书写着一段段辉煌的历史篇章,既有“小汉口”的商贸繁荣,也有红色革命的热血记忆,更有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民俗风情,宛如一颗镶嵌在鄂北大地的璀璨明珠。
双桥古镇的兴起与澴水息息相关。因河运便利、陆路通达,这里自古便是交通要冲。人们既可航运南下,经澴水入府河抵达武汉,也能陆路北上,经三里镇、罗山县直通河南。历史上,澴河边曾设有3座码头,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常有船舶停靠。凭借发达的水陆交通,古镇成为当地物资集散和商贸活动的中心,声名远扬,获“小汉口”之美誉。古镇之名,源于独特的“双公双母”桥——公为石拱桥,母为木桥,虽历经岁月变迁,木桥已不复存在,但这一独特的命名,仍诉说着古镇的过往。
双桥镇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彼时已初显雏形,到明末清初日渐繁荣。最早在此聚居的刘氏家族,建起“刘氏宗祠”,成为古镇历史的见证者。随着商业发展,“涂”“吴”“张”等姓氏从江西、河南等地迁入,人口的迁移密切了古镇与外界的交流,也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1931年,因其山环水绕、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双桥镇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之一,红四方面军在此取得“双桥镇大捷”,歼敌第34师,俘师长岳维峻及以下官兵5000余人,这场战役为古镇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红色一笔。
古镇沿澴河呈线状分布,从镇北石桥延伸至南端单孔石桥,“双桥主街”贯穿其中,全长350米,宽5米。沿街多为二至三进院落的商铺,为方便人们前往河边码头,主街向东面澴河延伸出北巷、一人巷和南巷3条巷道,每条巷道长约23米,宽1.2 - 2.7米。北巷设有双桥税所,还筑有防御碉楼,足见古镇昔日的重要地位。

“双桥主街”两侧建筑多为商业与居住混合的综合性街屋,采用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结构以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为主,集仓储、前店、后坊功能于一体。古镇依山面水,十分注重防御系统布置,北巷、一人巷和南巷均设有关门,夜间关闭并用大木杠销紧,南北街口设有闸门,主街往山麓方向未设巷道,建筑山墙紧密相连,构建起完善的防御体系。
古镇内的建筑各具特色。清光绪年间建起的福瑞斋基督教堂,位于双桥主街中心腹地,采用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外墙由片石垒砌、白灰粉刷,每周都有信徒在此集会。而刘氏族长屋则是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的典型代表,屋内第一、二进为议事空间,采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第三进供仆人使用,采用穿斗式结构以节省空间,木构架的空间布置既满足需求又体现经济性。


在商贸发展的鼎盛时期,双桥镇船帮聚集,于南、北巷各设一处船帮住所。清康熙年间,常有带帆小船停靠,货物往来频繁。马行、柴行、鱼行、猪行等各类商行纷纷在双桥老街扎根,骡马、独轮车穿梭其中,运送货物,一派繁荣景象。通达的交通不仅带来物质的富足,也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当地大悟花鼓戏深受喜爱,涂家大院时常响起河南梆子戏的唱腔,热闹非凡。让人唏嘘的是,如今的双桥古镇早已没有了往昔的繁荣,只有零星的游客来此仿古探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