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旅行早已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我们更想在陌生的街巷里找一份自在,在奔波的生活里寻片刻喘息。有这样一个名字,用 24 年的行走、11 年的深耕,把 “在路上” 的情怀变成了可触摸的风景 —— 它叫 “背包十年”,而背后的掌舵人,是职业旅行家张金鹏(小鹏)。
旅行的本质:不是去远方,是找自己
小鹏的故事,始于 24 年前的一个背包。从南美雨林到欧洲小镇,他用脚丈量过半个地球,也把旅途的思考写成了 8 本书。2014 年,当他在丽江开出第一家青旅时,很多人不解:一个畅销书作家,为何要扎进琐碎的住宿生意?
“青旅不是卖床位,是造一个场。” 小鹏的答案藏在细节里。在背包十年的门店里,你会看到 00 后店长带着客人玩剧本杀,也能遇见退休夫妇在公共客厅分享旅途照片;有人凌晨拖着行李箱来借热水,有人住了一周还不想走 —— 这里的包容,像极了中年人心里那份 “不想被定义” 的渴望。
对 35 岁以上的我们来说,旅行早已不是 “打卡 10 个景点” 的任务。就像小鹏说的,“活在当下” 不是一句口号:在阿根廷被遣返时不纠结,在青旅里和陌生人碰杯时不设防,这种 “让事情过去” 的智慧,恰是我们在生活里最需要的松弛。
从一本书到 14 家店:旅行教会的经营哲学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遍布 14 座城市的 “背包十年”,最初只是源于一次 “倦怠期的自救”。2013 年,小鹏结束南美之旅后突然觉得 “旅行的热情淡了”,他没急着出发,而是把 20 多年住过的全球青旅里 “最舒服的细节” 攒成了一个店:丽江首店的卫浴设施比行业标准贵 3 倍,却让客人记住了 “青旅也能有星级体验”;成都店试错 200 个纯床位模式,西安店就敢扩到 400 个床位 —— 这种 “试错式生长”,像极了我们中年人的生活:在稳妥里藏一点勇气,在经验里留一份灵活。
更妙的是它的 “数智化”。和云掌柜合作 10 多年,小程序让会员能在线约伴,系统自动同步订单省去人工,数据统计帮着预判流量调整房型 —— 但这些技术从不是主角。前台会记得你上次说爱喝云南咖啡,义工能带你找到巷尾最地道的小吃摊。就像我们中年人的旅行:既想要手机订房的便利,也贪恋转角遇到的人情味。这种 “效率给生活留白,温度让日子发光” 的平衡,正是最戳心的智慧。
给中年旅行者的启示:细分里藏着最好的风景
如今的住宿市场早已不是 “酒店 vs 民宿” 的二元对立。有人爱游轮的省心,有人恋农家乐的烟火,而背包十年选择在 “青旅” 这个细分领域扎得很深:不追亲子客群,不做商务套餐,只服务那些想 “在陌生里找同类” 的人。这像极了我们的旅行选择:不再盲从网红地,反而偏爱那些能安放情绪的角落 —— 或许是古镇里带院子的客栈,或许是城市中心藏着老故事的民宿。
小鹏说过一句话:“一代人会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其实对旅行者来说,年龄从不是边界。24 年的行走里,他把 “包容” 刻进了品牌基因:在这里,没人在乎你是老板还是职员,大家只聊明天要去的山、昨晚听的歌。这种状态,不正是我们在家庭与职场之外,最想拥有的片刻自在吗?
人到中年,我们或许不再有 “背包走天下” 的冲动,但心里总有片 “想去的地方”。小鹏和他的背包十年,更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旅行的本质,是在陌生里遇见熟悉的自己;而生活的智慧,恰是把 “在路上” 的松弛,变成日子里的从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