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被各种会议、KPI、工作消息压得喘不过气,职场的“牛马们”对外面的草原和大自然充满了向往。
每一个打工人应该都曾在某个深夜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是现在能立刻出发,去山里吹吹晚风、看看星星,那该有多好?
可现实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考虑请假、安排好工作、空余出时间、整理好行程,找好旅行搭子......
那你知道吗,在500年前,就有古人活成了我们今天向往的样子。没有导航,没有高铁,也没有年假审批,他背起行囊,走遍山川湖海。
他就是中国旅行的“代言人”——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被定为现在的“全国旅游日”,提醒我们:别光等一场完美旅行,先勇敢走出家门,让自然治愈你、唤醒你。
一、不爱仕途,独爱山川
其实,晚明时期有很多酷爱旅游的人,比如张岱、陈继儒和袁中道等。
而这些人中,被推崇了500年、出镜率最高的,当属“热爱旅游如生命”的鼻祖徐霞客。
因为剩下的三位名人都曾透露,自己远不如徐霞客对旅游爱得那么炽烈。
其实,徐霞客有如此成就,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原生家庭的熏陶。
晚明时期,商业发达,个体户和小作坊经济发达,很多人都有足够的物质支撑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抱负和人生理想。
加上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书写游记变成了一种主流文化。
很多人对旅游趋之若鹜,徐霞客也不例外。
当然,如果不是他的祖父、父亲和母亲的托举,徐霞客也不会有如此的成就。
徐家一直都是名门望族,在徐霞客祖父徐经那一代,还是书香世家,以入仕为官为荣。
可惜,他结识了才气过人的唐伯虎唐寅,由于遭人嫉妒,被唐伯虎连累了一生。
两人在进京赶考途中,极尽奢侈,遭人红眼,后被诬陷贿赂主考官程敏正。
对于如此严重的科考舞弊事件,三个人被抓做典型,最后被屈打成招,他们也因此断送了一生的仕途。
徐经不服气,想为自己翻供,可惜上访了一辈子也没得到赦免,反而累死了在了进京的途中。
看到父亲一生不得志,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丝毫不想想入朝为官,只做了位闲散诗人。
都知道徐有勉才情了得,身边的挚友都劝他买个闲职,让家里更荣耀一些。
徐有勉却丝毫不感兴趣,他只想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很多有名的诗句。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妻子王儒人也从不劝他要做官,完全不用世俗的成功绑架他。
在如此轻松、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徐霞客自然敢于做自己,也勇于做自己的性格。
徐霞客在徐有勉身边耳濡目染,打小便觉得到处游览比入仕更加重要,也更让他感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
即便心有所爱,他也并未拒绝读圣贤书,入仕为官。
15岁那年他参加了童子试,没有结果后,便从此断了应试的念想,只和游记累书籍和大自然为伴为伍。
看到儿子找到了一生想做、爱做的事情,王儒人喜不自胜,还鼓励儿子多多出门实践。
为了守护儿子的理想,王儒人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支持,还在物质上为徐霞客攒足了资本。
那时,王儒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织布达人,后来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徐家布”。
她家布的质优样美,不仅十里八乡闻名,还被苏州等地的人抢着买,更被所有人誉为“素丝见名门”。
徐有勉和徐霞客能一生衣食无忧,王儒人功不可没,她保证了一家人可以不被金钱所累。
二、用脚步丈量大地
徐霞客出生时,母亲43岁,父亲也42岁了,在古代也算是奇事一桩。
老来得子,徐有勉也对徐霞客寄予厚望,希望他继承自己游览全国的愿望。
不负父亲所望,徐霞客自小沉迷《水经注》和《大唐西域记》等游记类书籍,经常读到废寝忘食。
这也为他后半生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在应试不成后,徐霞客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
受到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影响,他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并未出门远行。
三年后,徐有勉因病去世,徐霞客为其父守孝三年,可他更舍不得出门儿了。
毕竟母亲已经63岁,她的身体健康比自己出门远游更重要。
母子连心,王儒人自然明白徐霞客的心思,总是想法设法劝他出门儿。
为了鼓励儿子去实现他的毕生理想,她先给儿子做了一顶“远游冠”,希望他带着自己的意志和母亲的牵挂远航。
这顶帽子,表示母亲的陪伴,也为了徐霞客能藏个防身之器,保障他的人身安全。
带着母亲的嘱托,徐霞客上路了,但他并未走远,主要是在家附近的江浙地区游玩,比如天台上和雁荡山。
此时,他也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内容,主要为了开阔眼界,更为了随时能陪伴年迈的母亲。
后来,王儒人即便古稀之年,也会陪着儿子一同出游,陪他一起赏美景,体验更开阔的人生。
有了母亲的撑腰,徐霞客减轻了后顾之忧,开始迈向更遥远的河南河北和安徽福建一带。
在这期间,他登顶了黄山、嵩山、五台山、华山和恒山等名山,并记录下了自己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其实,他记下这些,只是为了回家读给母亲听,却不想无心之举促成了《徐霞客游记》的雏形。
想着家中的老母,徐霞客游完必返回家中,这样持续了10多年。
直到王儒人82岁去世,徐霞客再次守孝3年后,他才心无旁骛地再次上路了。
不同于现在的高铁飞机,当时的最快的也就是马车,但这些对于徐霞客还是太快了。
他选择一步一步走到想去的地方,感受途中的一草一木,用心和当地人交流,记录真实的风土人情。
在游览的过程中,他还事实纠正了很多游记类书籍中的错误内容。
比如,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尽管,当时他说的内容不被世人所接受,但他依旧没有停下探究的脚步。
走遍了祖国大半河山后,他的人生目标变成了遍访西南云贵地区,这一年他已经50岁。
他明知这一趟远行,可能再也回不到家中,他也无怨无悔地出发了。
三、他的足迹,已成历史
和往常一样,他带着顾仆,准备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笔墨纸砚和一堆典籍,就和同行者和尚静闻出发了。
徐霞客知道这是一场赴死的旅行,便交代顾仆,如果他遭遇不测,就地埋葬即可。
徐霞客还在和陈继儒的通信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做一个死在绝域的游魂,他也心甘情愿,认为这也是死得其所了。
谁知在途中,三个人突遭不测,静闻为保护经书而死,顾仆也受了重伤。
事后,跳窗而侥幸活下来的徐霞客,带着静闻的经书和骨灰到了鸡足山,替他完成了未竟之志。
看着一个个在外之人返回家中,徐霞客羡慕不已,他也很想家,但更担心家人担忧他的安危而彻夜难免,所以他极少寄信回家。
在西南游览的过程中,他记录了溶洞、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但也因为走得太深迷了路,好在他经验丰富,靠着冷静的思考,拯救了自己。
因为走得太多,他的脚慢慢废了,这也阻挡不了他继续前行,持续探索。
直到1640年,他因感染足疾无法再下地走路,才停止了这次远游。
当地的云南土司命人抬着徐霞客,一路北上送到湖北能带他回家的船上,他们才放心离开。
历时5个月,徐霞客回到了江阴老家。
自此,他再也无法行走,一年后便因足疾去世了。
在去世前,他把用一生写下的260多万字的游记,交给了孩子的老师季梦良处理。
对于徐霞客的遗愿,季梦良和王忠纫非常慎重,他们夜以继日地把所有的手稿内容整理成册,并命名为《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记载了当今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文、地理、民俗、历史遗迹等内容,被后世称为“千古奇书”。
他在书稿中记录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还记录了黄山之上见到的云海和怪石。
而对于石笋的形成研究,更是早于欧洲的研究记录200年,堪称绝迹。
只可惜,书中的大多数内容在清军入关后被损毁了大半。
由于江阴人拒不剃发,和清军僵持几天后,清军一把火烧掉了整个江阴城,顺带被损毁的还有徐霞客的亲笔手稿。
好在季梦良信守承诺,顶着政治压力,冒死在原稿遗失的情况下誊抄了《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手抄本。
只不过,在历时的变迁中,偶有错漏的第二个手抄本,也已经变成了残本。
如今,遗留下的残本被收藏在北京图书馆中,内容也只剩下寥寥的28万多字。
虽然,丢失了90%的内容过于遗憾,但徐霞客留下的精神品质经久不衰。
他用亲生经历告诉我们,为了热爱的事业,赴汤蹈火也非常值得。
在这些后人的评价中,也有人说徐霞客玩物丧志、不负责任。
最为著名的当属纪晓岚的评价,“耽奇嗜僻,刻意远游”,他非常排斥徐霞客只旅游不活在世俗里的人生选择。
可是,对于《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学和研究和历时价值又极为赞叹。
用我们当代的思想理解,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双标。
不过这又何尝不是,普罗大众的常态,欣赏别人成就的同时,又不满足于他的所作所为。
可是人生本没有标准化的框架,让别人成为别人,让自己成为自己,是每一个人要修炼好的人生课题。
你怎么看待徐霞客的这一生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