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崇左市北部,北回归线以南,云贵高原边缘。东南临崇左市江州区,西南靠龙州县,西与越南接壤(边界线长43公里),西北邻百色市靖西县,北接天等县,东北与南宁市隆安县相连。大新人文历史底蕴厚重。被誉为“中国土司文化之乡”“中国侬垌文化之乡”。物产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锰、铅、锌等20多种矿产资源,素有“中国锰都”之称。生态旅游久负盛名。有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有国家5A级景区——德天跨国瀑布景区,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明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品位景区景点达40多处。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广西#
历史沿革
秦朝属象郡,汉至三国属郁林郡,晋及南朝属晋兴郡,隋属郁林郡。
唐境内置5个羁縻州,分别为万承州(州治今龙门)、养利州(州治今桃城)、波州(州治今安平)、思诚州(州治今恩城)、西原州(州治今下雷),隶邕州。
五代十国西原州改为罗和峒。
宋波州更名为安平州,罗和峒改为下雷州,又增置全茗州(州治今全茗)、茗盈州(州治今茗盈)、太平州(州治今太平),均隶邕州。宋羁縻州改为土州。故宋于今县境内设有万承、养利、安平、思诚、下雷、全茗、茗盈、太平等8个羁縻州。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养利、思诚、安平、万承、全茗、茗盈、太平等州改隶太平路。下雷州则于元末废改为下雷峒,改隶镇安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思诚州改称恩城州。同年,养利、太平、恩城、安平、万承、全茗、茗盈等州均改隶太平府,下雷峒改隶镇安府。宣德七年(1432年),养利州改土归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下雷峒改隶南宁府。万历十八年(1590年),下雷峒复称下雷州。天启年间(1621~1627),下雷州改为下雷土府。
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下雷土府改为下雷州,仍隶南宁府。雍正十年(1732年),下雷州改隶镇安府。次年,恩城州改土归流,改置恩城分县,由崇善县管辖。光绪十二年(1886年),下雷州属归顺直隶州。光绪三十年(1904年),下雷州改土归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平州、万承州改土归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茗盈州改土归流。宣统三年(1911年),太平州改土归流。
民国元年(1912年),全茗州改土归流。同年,养利州改置养利县。次年,养利县和下雷、太平、安平、万承、全茗、茗盈等6州隶属镇南道。民国五年(1916年)九月,茗盈、全茗与龙英3州合置龙茗县,县治今天等县龙茗街。七年(1918年),原属崇善县管辖的恩城分县并入养利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养利、龙茗2县直隶广西省。次年四月,太平、安平、下雷3州合置雷平县,县治宝圩街[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迁至太平街],直隶广西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月,万承州改置万承县,亦直隶广西省。次年,养利、万承、雷平3县属龙州民团区,龙茗县属靖西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月,龙茗县改属龙州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养利、万承、雷平、龙茗等4县改属龙州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养利、万承、雷平3县改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原龙州区),龙茗县改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原靖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养利、万承、雷平3县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原龙州区),龙茗县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原靖西区)。
1949年12月6日,养利县解放;15日,龙茗县解放;22日,万承县解放;26日,雷平县解放。4县均隶属龙州专区。1951年4月,养利、万承合并成立养利万承联合县。9月,养利万承联合县与雷平县合并成立大新县,县治桃城,下辖10个区84个乡,10月隶属崇左专区。同月,龙茗县与镇向县合置镇都县(1957年4月改称天等县),县治添等镇(1957年4月亦改称天等镇),10月隶属崇左专区。1952年8月,大新县隶属邕宁专区。12月,直隶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称桂西僮族自治州)。1953年3月,划辖镇都县的全茗区。4月又划辖扶绥县的那隆区。1958年1月大新县改隶邕宁专区(9月改称南宁专区)。12月,那隆公社划归崇左县管辖。同月,大新县与天等县合并置新英县,县治龙茗,属南宁专区。1959年5月,撤销新英县,恢复大新、天等两县建制。大新县仍治桃城,仍属南宁专区。9月,屏山、布泉2公社划归隆安县管辖。1964年,大新县辖11个区、1个镇、115个公社。1971年11月,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后仍属南宁地区。1982年辖1个镇、13个公社;1984年10月辖2个镇、14个乡。2003年8月,大新县改属崇左市管辖。
行政区划
清末民初,太平州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总团,中团又分为后哨、前哨、左哨、右哨、中军哨、三伦哨。安平州划分为四城八化,四城为安平街,八化为州城以外的东化、南化、西化、北化、上化、中化、归化、食化。万承州划分为六坊九甲,六坊为练坊、盘坊、上坊、武坊、义坊、在坊,九甲为上甲、外甲、令甲、北甲、盛甲、中甲、下甲、立甲、田甲,后增加填禄甲。恩城分县划分为三哨三化,三哨为前哨、中哨、后哨,三化为中化、外化、内化。茗盈州划分为内外两化和六坡八甲。全茗州划分为九坡一街四方,九坡为把花坡、厅都坡、旧州坡、那都坡、那弄坡、盈恩坡、板忙坡、楞那坡、板算坡,一街为全茗街,四方为上方、下方、内方、外方。下雷州划分为下厢、上厢及五甲,州城东南各村为下厢,州城西北各村为上厢,城厢以外划为五甲,即更甲、苑甲、个赖甲、上佑中甲、下佑甲。养利州(养利县)划分为7个团,分别为保卫团、永安团、七星团、养善团、安定团、芝科团、上利团。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团为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养利县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4个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增设维新乡;雷平县辖宝圩、堪圩、芦山、太平、安平、那岸、共和、怀阳、太靖、荣圩、榄圩、下雷、硕龙、巷口、上房、土湖16个乡;万承县辖万宝、民旺、昌隆、屏维、龙咘、盛北6个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增设思达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增设大新乡。龙茗县辖龙英、福隆、顿周、全茗、茗盈、大隆、桥皮、添等、荣华、三加、秾茗11个乡,三十年(1941年)顿周乡改为复兴乡,增设小山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9月雷平、养利、万承三县合并成立大新县。1951年全县划为10个区84个乡,即第一区(桃城)9个乡,第二区(龙门)7个乡,第三区(昌明)7个乡,第四区(福隆)9个乡,第五区(恩城)8个乡,第六区(榄圩)8个乡,第七区(太平)8个乡,第八区(宝圩)8个乡,第九区(堪圩)8个乡,第十区(下雷)11个乡。
1953年划为11个区,即桃城、全茗[从镇都县(今称天等县)划入]、龙门、昌明、福隆、恩城、榄圩、太平、宝圩(堪圩并入)、下雷、那隆(从扶绥县划入),共120个乡。
1958年区改乡,全县成立27个乡,即桃城、维新、恩城、那岭、龙门、昌明、天水、福隆、龙会、屏山、榄圩、岩应、太平、振兴、那岸、堪圩、硕龙、下雷、全茗、土湖、松洞、那豆、那隆、仁惕、先力、兴蒙、宝圩。同年又改为火箭、万能、和平、先锋、东风、光辉、卫星、那隆8个人民公社,下辖27个乡。其中,火箭公社辖桃城、全茗、松洞、维新、那岭5乡,万能公社辖龙门、昌明、天水3乡,和平公社辖福隆、屏山、布泉3乡,先锋公社辖太平、那岸、恩城、振兴4乡,东风公社辖榄圩、兴蒙、先力3乡,光辉公社辖宝圩、堪圩、岩应3乡,卫星公社辖硕龙、下雷、土湖3乡,那隆公社辖那隆、那豆、仁惕3乡。
1958年12月,那隆公社划归祟左县。
1959年4月,全县8大公社划分为22个公社。9月,屏山、布泉2公社划归隆安县。
1960年,20个公社又合并为13个公社,即桃城、全茗、龙门、昌明、五山、福隆、恩城、那岭、榄圩、太平、宝圩、下雷、硕龙。
1962年,公社又更名为区,全县辖11个区,即桃城,全茗,龙门、昌明(五山并入)、福隆、那岭、恩城、榄圩、太平、宝圩(硕龙并入部分)、下雷(硕龙并入部分)区。
1964年分设桃城镇。
1968年,区又改为公社,撤销桃城镇,恢复五山、硕龙2公社,全县13个公社。
1980年从桃城公社划出桃城大队复设桃城镇,在桃城、昌明、那岭、恩城、榄圩、太平、宝圩、硕龙、下雷等公社下分设大岭、良党、巴兰、维新、荣圩、振兴、安平、堪圩、岩应、土湖、信孚等农业生产管理区。
1984年10月,大新县撤销1个镇13个公社改设2个镇14个乡。1986年,全县辖桃城、雷平2个镇,新振、全茗、五山、龙门、昌明、福隆、那岭、榄圩、恩城、振兴、宝圩、硕龙、下雷、土湖14个乡;下设145个村(居)民委员会。1987年7月,全县16个乡(镇)145个村委会改制为村公所,村委会设在自然村。同年7月,全茗乡改称全茗镇。
1988年6月下雷乡改称下雷镇。
1988年7月从宝圩乡析出7个村公所设立堪圩乡。
1990年,全县辖桃城、全茗、雷平、下雷4个镇,新振、五山、龙门、昌明、福隆、那岭、榄圩、恩城、振兴、宝圩、堪圩、硕龙、土湖13个乡;下设145个村公所,117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1992年3月,硕龙乡改称硕龙镇。
1994年12月,新振乡与桃城镇合并成立新的桃城镇。
1995年7月,全县5镇11乡共145个村公所改制为145个村民委员会。
2002年8月,振兴乡与雷平镇合并成立新的雷平镇。
2005年7月,土湖乡与下雷镇合并成立新的下雷镇。
2005年末,全县辖桃城、全茗、雷平、硕龙、下雷5个镇,五山、龙门、昌明、福隆、那岭、榄圩、恩城、宝圩、堪圩9个乡;下设17个居委会,129个村委会。
2016年,大新县辖5个镇9个乡和1个管理区,分别为桃城镇、全茗镇、五山乡、龙门乡、昌明乡、福隆乡、那岭乡、榄圩乡、恩城乡、雷平镇、宝圩乡、堪圩乡、硕龙镇、下雷镇和大新华侨经济管理区。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行政区域面积2747平方公里。全县14个乡镇有17个社区,129个行政村,1340个自然屯,2027个村(居)民小组。
2023年末,大新县辖5个镇、9个乡:桃城镇、全茗镇、雷平镇、硕龙镇、下雷镇、五山乡、龙门乡、昌明乡、福隆乡、那岭乡、恩城乡、榄圩乡、宝圩乡、堪圩乡,另有1个国营桃城华侨农场。有18个社区、129个行政村、1305个自然屯、2099个村(居)民小组。
目前辖14个乡(镇)1个国营华侨农场,县域总面积2747.53平方公里,聚集着壮、汉、瑶、苗等23个民族,总人口约38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8%。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