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头条创作嘉年华##春日生活打卡季##山西古建推荐#
【缘起】
自驾来到山西看古建,本以为大同已是天花板,不想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平顺却堪称够牛,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当我们误打误撞地来到名不经传的高平时,才发现一座小小的县城竟然平均每平方公里深藏着1.7处不可移动文物,“国保”22处,仅宋金时期的古建就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质之高,轻松碾压全国各县,勇夺“全国古建第一县”的殊荣。
【行程】
开化寺——姬氏民居
【游】开化寺(北宋):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壁画
- 定位:陈区镇
- 门票:免费
在原计划的行程中,是没有高平这一战的,无意中得知小小的高平却拥有四个“全国之最”,于是,果断增加这一程。
高平的第一站,则锁定在四最之一,曾经的山西著名古刹,掩映在绿色环抱之中开化寺。
登上呈45度角的台阶,一座高大的阁楼似式建筑跃然出现在眼前。这座现作为开化寺山门的建筑叫作大悲楼,重檐歇山顶,系明代建筑。
大悲阁旁立着开化寺的文保牌。
开化寺始建年代比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是公元的571年,相传这所寺院就已经修建起来了,初名清凉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宝殿以后,正式更名为"开化禅院",从此,近千年间一直称为开化寺。
随后,又历经元明清各代的屡次修葺,始成现在的精简二进院规模。
站在山门前,抬头仰望,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悲阁上的琉璃脊兽熠熠生辉,透着威严庄重。
大悲阁两侧为传统的钟鼓二楼,据说是元代遗构,近年新修,同为琉璃覆顶,雕梁画栋。
步入寺内,迎面便是开化寺内最有价值的建筑,即开化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现存大雄殿为宋代遗构,呈方形,结构沉稳,配上高大的殿顶,显示出古朴、雄浑的气势,明显地流露出宋代建筑的风格,是我国现存宋金八百年以前的早期古建筑之一,被誉为我国古建筑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大雄宝殿门口有一幅写得非常精彩的对联:开门见数峰,流水白云常自在;化迹空三藏,落花啼鸟总真如。它把整个开化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做了一个高度的总结,一开门对面就是青山绿水白云,就像是寺院坐在这个白云之上,非常的自由自在。禅的意味刚好和对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自然风光,也有内在含义,显得恰到好处。
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青瓦覆顶,琉璃剪边,一对精美的鸱吻,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大雄宝殿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精巧秀丽,疏朗简洁,是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提及的典型修建手法。
特别是其深远的出檐,仿佛要延伸到远山与天空的交界,我的思绪,也随着窗楹边的曲线,伴着袅袅的烟火,弥散到天与地之间······
来之前做功课得知,开化寺的大雄宝殿集建筑、壁画、彩绘于一室,堪称三绝。可大雄宝殿的门口却竖起了高高的铁栅栏,不让游客进入,我们只得挤在门口,伸长了脖子,向里观望。
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面满绘壁画,共88.2平方米,为画师郭发等人于北宋绍圣三年所作,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北宋大型寺观壁画,虽跨越千年,却仍独具神韵,堪称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只可惜实在是离得太远,看不清楚,遗憾。
幸运的是,在一侧配殿里有大雄宝殿部分壁画的复原图展示,使得我们可以细细品味。
展示的正是整个壁画中最为精美的部分,以说法图为中心,以佛教经变故事为分主题,画面构图严,所绘建筑瑰丽,人物逼真、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全国现存宋代壁画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为全国稀有文物。
壁画中,庭榭楼台与人物并重,以大红大绿的色彩为主,配以沥粉贴金,更显金碧辉煌和绚丽多彩。
那些庭榭楼台更是北宋宫廷内苑和寺庙建筑的缩影。
壁画中人物众多,据说有900多个身份不同、大小不一的人物,他们神情各异,动态盎然,其艺术手法之高、画技之精,完全可以同当时精美的卷轴人物小品相媲美,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壁画可以看出,宋代菩萨的神圣感越来越削弱,世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是内敛深沉、陷入冥思的智者,充满了内省之美。
画中对人物的描绘,精妙入微,所绘人物冠带服饰都极为精美,是典型的宋代画风。
画壁画中刻画的帝王将相、后妃宫嫔、高官富商、僧侣道徒、耕织渔牧、盗贼恶霸等,人物发式、冠带、衣着皆符合宋代流行款式,无疑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动素描,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珍贵的宋代世俗风情画卷。
我站在壁画前,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画师们的笔触声,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开化寺内除这座伟大的北宋木构和壁画外,东北角还有一座建于金皇统元年(1141)的观音阁值得一览。
【游】姬氏民居(元):中国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
- 定位:陈区镇中庄村
- 门票:免费
告别开化寺,我们前往同一个镇的中庄村。一进村便穿过门楼,沿着斜坡向上一拐弯,便来到一片民居中的小空场。
一眼就看到空场尽头的墙下树着一块文保牌,左手是一座其貌不扬的民房。
这座被称之为“姬氏民居”的建筑现仅存正房一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施以瓦脊和布纹瓦,两次间于堪墙上置窗,窗棂为方格形,给人以历经沧桑、稳重古朴、简洁严整的感觉。
正房设前廊,大门处呈凹字形。门框上方设门簪四枚,彰显其官宦人家的出身。
来到近前,只见门虚掩着,我蹑手蹑脚地拉开外面一道门,惊喜地发现里面还有一扇古老的板门,门上装五列门钉。
青石门枕外侧刻 “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岁次甲午……姬氏置石匠”题记。这段文字如同建筑的“身份证”,将模糊的历史瞬间定格,也让这座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险些湮没于乡野的老宅,成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且唯一具有确切纪年的木结构民居建筑,尚属元代民居建筑的孤例,成为打开元代祖先生活之门的钥匙。
【独白】
高平,22处国保单位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文明密码的载体。它们跨越一个又一个世纪,如同一部立体的典籍,无声诉说着中华营造技艺的精巧,让我们通过榫卯的咬合读懂祖先的生活智慧,在梁架的斑驳中触摸文明印记。
高平古村、古建,一眼即千年,可以感受古今时光交叠,一砖一瓦皆历史,一榫一卯载千年,在高平,我们穿越时空,遇见古今,感受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