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归乡,湘南永州的荷塘如一枚温润的青玉佩,在蝉鸣声中被悄然唤醒。假期伊始,我便带着相机守候塘边。晨风微凉,初绽的莲苞裹着胭脂色,尖角凝露,似少女含羞。不过数日,粉白花瓣次第舒展,亭亭玉立,将最绚烂的时光定格成水墨丹青。
晨光漫过塘岸,荷塘便活了。荷叶如绿云铺展,露珠在叶脉间滚动、滑落,碎了一池银镜。小鸭拨开浮萍,绒绒身影在莲叶间穿梭,涟漪里倒映着红莲吻蓝天的倩影。快门按下,捕捉这些流动的诗意——或含苞待放娇羞怕蝶扰,或经雨依旧盼人怜。古人赞其“接天莲叶”之壮阔,我却独爱其盛放的千娇百媚,红蕾似笔,蘸霞写意;粉瓣如裙,裹露轻旋。暮色中,花影与月色共舞,凋落的花瓣风韵犹存,宛如朱砂点在永州窑的青瓷上。这莲的一生,从劲蕊朝天到莲蓬垂首,恰似湘人骨子里的韧劲——于寂静处积蓄,于盛夏时怒放。
当阳光穿透叶隙,少女们的笑声便踩着蝉鸣来了。发间别着新采的莲蓬,惊起莲茎上的蜻蜓。青年们追逐光影,镜头里不仅有色,更有彼此眼中的星光。荷花攒足了力气绽放,红如霞光灼眼,粉似烟雨醉心,将潇湘大地的热情倾注于一池碧波。
而荷之魂,深藏于湘南的泥。儿时嫌塘底淤泥脏污,母亲却笑说:“这泥里,睡着莲子的魂,养着咱永州人的根!”她粗糙的手探入水中,捞出饱满的莲蓬。指尖利落剥开绿衣,莹白的莲子带着塘泥微腥的气息递到我手心——这气息,沉过花香,是融进血脉的乡愁密码。此刻方悟“出淤泥而不染”的真谛:那份清骨傲然,正源于对土地最深沉的拥抱。“若无塘底淤泥养,怎得千秋翰墨香?”这朴素的滋养,恰似故乡的母亲,用沾满泥垢的双手,托起满塘清芬与风骨。
斜阳将花瓣镀得半透,如磨亮的玉边。风过处,荷影摇曳,水岸如画。恍惚间,柳宗元笔下“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境随晚风漾开,千年文脉在此刻的荷香中悄然延续。
行走三湘四水,方知湖湘荷韵之丰。岳阳君山岛,洞庭烟波托起万亩荷田,接天莲叶与浩渺湖水共绘“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阔;常德柳叶湖,栈桥蜿蜒探入荷海,粉白菡萏与粼粼波光共舞,谱写城市与生态相融的诗篇;湘西芙蓉镇,飞瀑流虹畔的荷塘依山而卧,青翠莲叶映衬土家吊脚楼,红莲点缀成山水人文交融的野趣。
看遍潇湘荷色,心底最深的涟漪,总为永州故园那方荷塘泛起。那清波间摇曳的是母亲指尖剥开的微腥莲子,是少年赤足踩碎浪花溅起的泥点,是烙在游子魂梦里、永不褪色的湘南盛夏。
暮色四合,独坐故乡廊桥。流水载着如碎玉的落红远去,风铃轻吟荷与水的千年私语。此刻顿悟:荷之美,在色更在魂——于深黑淤泥中扎根,于灼目骄阳下绽放,恰似湖湘儿女的生命图腾。莲瓣舒展处,是时光淬炼的答案;莲蓬低垂时,是大地馈赠的丰饶。那一座座听雨廊桥、引翠栈道,将荷与人紧紧相连,终将这方水土的灵韵,沉淀为游子心尖最温润的玉。
一池碧荷,半生牵挂。纵使城市霓虹炫目,岁月染白双鬓,某个盛夏清晨,梦境总会回永州的荷塘——那里有露珠滚动的清晨,采莲曲荡漾的午后,月色浸透的湘南夜。而塘心那朵不谢的莲,是血脉深处的归航坐标,是红尘中一方清寂禅境。在荷生荷息间,听懂岁月深处,那枚青玉佩悠长的回响——“此是永州,此是故乡。”(图/文:何礼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