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的黄河岸边,有一座方形碑体矗立在台地上。碑身正面镌刻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十五个字,是1995年所立,距离1937年那支队伍踏过河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五十八年。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三天后,朱德、彭德怀在陕西泾阳发布东进命令。彼时的黄河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河面宽达三里。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的三万余名将士,分三批从韩城芝川镇等渡口东渡。
渡口处的木船一次只能载三十人,船夫们昼夜不停摆渡。115师先头部队渡河时,遭遇日军飞机轰炸,战士们趴在船板上继续前进。当地百姓拆下自家门板加固船身,少年们背着粮食沿河岸奔跑,给船上的士兵递送干粮。
东渡之后,八路军迅速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20师在雁门关切断日军补给线;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摧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些战役的胜利,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纪念碑底座的浮雕上,有船夫拉纤的身影,有士兵握枪的姿态。这些细节来自当地老人的回忆。1980年代,韩城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走访了三十多位亲历者,记录下渡河时的水温、船的数量、士兵的装备。这些一手资料后来成为碑体设计的依据。
如今,黄河的水流速度比1937年减缓了许多,渡口处已架起公路桥。但站在纪念碑前,仍能看到河水冲击河岸的痕迹。当地文保部门每年都会测量碑体的沉降数据,清理基座上的泥沙——就像守护那段历史的细节,不容磨损。
1937年东渡的士兵中,有两千多人是韩城本地人。他们中多数没能回来,但他们的姓名被刻在纪念碑西侧的墙上。每年清明,总会有白发老人带着孩童来这里,指着墙面上的名字,讲述那些关于渡河的清晨与黄昏。
河水依旧东流,碑体沉默矗立。它不讲述传奇,只记录事实:一群人曾在这里登船,向着战火深处走去,用脚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来源:韩城文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