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西藏正值旅游旺季,高原的阳光炽烈而耀眼。对于初到拉萨的游客来说,高原反应是绕不开的考验。
而如今,小红书上一条热推消息让不少人松了口气:“如果你担心出现高反,赶紧去拉萨人民医院吸氧,挂号费16块,吸氧55块3。吸完氧以后,大家都开开心心、蹦蹦跳跳地走了。”
这个被游客称为“救命站”的地方,是7月1日刚启用的拉萨市人民医院高原反应救治中心。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配备舒适躺椅、实时血氧监测仪和共享制氧机的“高反中心”,是北京援藏医生们用援藏资金打造的成果。
从挤急诊到专属空间,他们藏了多少巧思?
80平方米的高反中心里,绿色就诊椅上坐着几位游客,一边吸氧一边刷手机。
“一来就能吸,太方便了!”上海小伙刚到拉萨就头疼难忍,靠着小红书推荐找到这里,语气里满是感激。
这舒适背后,藏着北京援藏医疗队的细致考量。以前,高反游客得挤在急诊,和感冒发烧的病人一起等,既拥挤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独立区域让救治更精准。
就诊椅能调角度,怎么舒服怎么来;电子屏实时更新数据,医生患者都能及时掌握情况;就连付费都能在诊间完成。
“就是想让大家少跑路。”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张宁的话,道出了用心。
中心里的共享制氧机更贴心,扫码就能租。轻症患者带着它继续旅程,能有效避免急性严重高反。
其实,高反中心只是个缩影。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北京援藏的成果还有很多:高原睡眠监测中心、中藏医诊疗中心、妇科盆底中心、犬伤救治门诊……全方位满足当地人和游客的就医需求。
188台手术与12小时坚守,他们留下了什么?
7月17日清晨,拉萨机场的哭声里藏着太多故事。当天,第十批北京援藏医疗队的18名队员要离开了,张宁看着他们过安检,眼眶通红。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杨辰医生,离藏前一天还在做手术。一年里,他做了188台手术,60%是高难度的,断指再植、皮瓣移植这些技术,填补了西藏自治区多项空白。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医生何振,戴着鼻导管吸氧,完成了高难度的经消化道镜阑尾炎切除术;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医生赵勇刚到拉萨,放下行李就冲进手术室,给先天性肠道闭锁的新生儿紧急手术……
像这样坚守岗位、与时间赛跑的场景,在援藏医生的日常里并不罕见。“刚到拉萨时,凌晨两点接急诊电话是常事。”张宁记得,最长的手术要做12小时,医生们住在医院宿舍,24小时待命。
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师带徒”的传承。每位援藏医生固定带2名本地徒弟,明确传授目标,年底全院考评验收。“我们要的不是‘输血’,是‘造血’。”张宁的话道出了援藏的深意。
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本地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多项高难度手术:心内科的心脏介入、妇产科的肿瘤手术、消化科的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水平直追内地。
看病从“出藏”到“家门口”,他们改变了什么?
虽然已经进藏一年了,张宁鼻子里还总插着氧气管。“高原缺氧会让人记忆力减退,刚想说的事转身就忘。”他拧开阀门,气泡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这根氧气管,藏着北京“组团式”援藏的密码。2015年起,11家北京名院“以院包科”:安贞医院包心内科、天坛医院包神外科、积水潭医院包骨科……像毛细血管一样给拉萨市人民医院“供氧”。
“十年前做个胃肠镜都得去成都。”当地人说,现在不一样了,常见病、高原病,家门口就能治,拉萨市人民医院成了首选之一。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恰逢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十周年。这十年里,22家北京直属医院持续帮扶,让拉萨市人民医院从“创三甲”走到了“强三甲”,成了自治区大病兜底的综合性核心医院。
一组数据清晰展现了这份成长:相比2015年,医院编制床位增长1.37倍,年门急诊量增长2.25倍,住院量增长1.63倍,手术量增长3.07倍……
“‘老西藏精神’不是口号,是每个援藏人用行动写的——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张宁笃定地说。谈及未来,他思路清晰:“医疗援藏还要深入,除了技术,更要提升管理和效率。”
新的故事,正在开始。现在,第十一批北京援藏医生已经抵达。高原上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吴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