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亚东
这几天,河北白洋淀以其独特的"扎胎经济"刷新了旅游服务的下限。这地方本该以"华北明珠"吸引众人,如今却将"不扎游客车胎"作为服务承诺,这种黑色幽默在地球人的旅游发展史上堪称绝无仅有,怎么不说“保证让你活着回去”呢。真不知要蠢到什么程度,才能发出如此奇葩的誓言。这个承诺不是空穴来风。2025年7月,白洋淀杨孟庄码头发生多起游客因未乘船而遭扎胎报复的事件,视频中清晰可见轮胎上整齐的切割痕——电钻侧面打眼,没法补胎。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上个月老刘去河南林州时,在一路之隔的河北侧的山坡上,还看到这条醒目的标语——分明是蹭人家红旗渠的流量。不能不说,这几年河北文旅很努力,但总是有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让这些努力一次次打水漂。文旅产业说到底是个全民产业,从政府到百姓、从政风到民风、从硬件到软件,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文旅这桶“水”就只能维持在木桶最短的那块板上。

白洋淀的问题绝非个案,而是系统性的道德溃败与治理失灵。从扎胎勒索到高价摆渡,从假冒"白洋淀特产"到强制消费,这里的旅游生态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宰客产业链"。宰客行为折射出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把游客当作待宰的肥羊,将欺诈视为谋生的"智慧"。在杨孟庄码头事件中,当地船工的一句嘟囔道出了畸形生态的根源:"客人不坐船,我孩子奶粉钱就没了"。这种短视的"一锤子买卖"思维,正在摧毁白洋淀的旅游声誉。当"不扎胎"都需要特别承诺时,这个景区实际上已经宣告了其旅游服务品质的彻底破产。
白洋淀现状是对现代旅游文明的莫大讽刺。在文明社会,诚信经营是最基本的商业道德;而在白洋淀,诚信却成了需要特别承诺的奢侈品。这种反差说明,我们距离真正的文明社会还有多么遥远的距离。白洋淀的问题不仅是违法,更是一种扭曲的地域文化。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采取系统性治理措施。首先需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的从业者终身禁入旅游行业。其次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码头工人的日薪仅80元加提成的现状,必然催生铤而走险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而非"赔钱了事"的灭火式公关。在杨孟庄事件中,村长连夜送来赔偿款,景区火速关闭码头,但问题的根源并未触及。
白洋淀的教训警示我们:没有诚信的旅游,再美的风景也会黯然失色。当"不扎胎"成为卖点时,这个景区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尊严。从更深层次看,白洋淀乱象反映的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中的阵痛。当文旅部强调"对强迫购物、诱导消费'零容忍'"时,白洋淀却连游客最基本的财产安全都无法保障。这种反差说明,旅游治理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执行;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文化重塑。只有当"诚信"从口号变为实践,从承诺变为习惯,白洋淀才能真正实现从"扎胎经济"到"口碑经济"的蜕变,让"华北明珠"的美誉实至名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