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在群里一说国际旅行,动辄就是商务舱起步,一说远程经济舱都会纷纷评论,十几个小时的经济舱,谁受得了啊?
话虽如此,出国多的朋友在热门航线,尤其是飞往欧美的航线上一定看得到,后仓也是满满当当的,想3人一座一路躺过去,难度太大了。
不过我倒没有这个困扰,反正经济舱的座位角度也是能调节的,关键是,我可是坐过去南美洲的经济舱啊!
坐飞机最长的一次应该是我之前去巴西看球的那一次。那一次我从北京出发,搭乘埃塞俄比亚航空的航班,从北京飞往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接下来又换乘航班,在 4 小时后搭乘了飞往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的航班。
整个全程用时大概在 27 小时左右。

当然这 27 个小时并非一个终点。到了当地我找了个酒店倒了个时差,第二天一早又换成当地的内陆航班从圣保罗起飞,经里约热内卢转机,又前往巴西的一个古都萨瓦尔多。

下了萨瓦尔多的机场大巴,入住到我当天入住的酒店以后,这段飞行旅程才算结束。算下来这总共飞了 30 多个小时,如果再算上中间转机的时间刚好是 40 多个小时啊。
以往的长时间旅程,我都会带上耳机,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
然而连续二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我实在不知道该往手机里面灌上什么歌曲是好,干脆什么都不听,想想别的办法,度过漫长旅程。

实际上在第一段 11 个小时的飞行时,当时觉得人就还好,毕竟属于是过夜航班。

第一段航程主要在黑夜中度过,从北京出发的时间是半夜 12 点,到达中转机场埃塞俄比亚首都亚蒂斯亚贝巴的时间则是第二天的清晨六点,首段航程经过乌鲁木齐后向西南折向印度方向,向西经中东诸国之后又转向索马里,经过东非大裂谷到达埃塞俄比亚。

虽然也都是教科书上才出现的地方,但人在黑暗中,不由自主的想要睡下。
远程航班又是国外航司,经济舱的座椅间隔还都比较大,即使旁边也坐了人,但因为刚好是靠窗,所以一晚上也就睡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到了亚的斯亚贝巴机场转机的时候,我甚至还在休息室里面吃了个早餐,并且给所有的电子设备充好了电。
第 2 段转机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心理上的挑战,虽然在落地以后倒也没什么,但当时飞的时候心里边儿还都是蛮打鼓的,毕竟 16 个小时,谁扛得住啊?
幸运的是我扛住了。
第二段航程我几乎未睡,全程盯着外面,希望能看到那些最美的风景。

这段航程从埃塞俄比亚起飞,经过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横穿非洲大陆,路过西非国家多哥共和国首都洛美加油后,重新起飞,飞跃大西洋,直至巴西东北海岸之后,折向西南,最终落地圣保罗。
因为从非洲飞往南美东部,787 的航程可能是满载需要做中间加油或者是为了货运,中间还在位于西非的多哥首都洛美机场经停了一下,停了大概几十分钟以后又重新起飞。

当时也是我第一次飞越撒哈拉沙漠,看着外面的风景,又是地理课本上学到的名词,感觉很是兴奋。
不过在飞越大西洋的时候,心理上其实是很难熬的,毕竟在这一段的飞行当中又是超过 10 个小时,但外面的天色一直都是亮着的,到了圣保罗当地天色也才暗了下来。
文科学的好,在长时间的飞机上就有一个好处。如果睡醒了,就看看飞行图到底到了哪里,然后脑补一下中小学时所学的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在这一段航程上,前往圣保罗的飞机上,我就和边上的两个比利时哥们聊得火热,虽然我到最后也没记住他们的名字。
由于我们三人长时间使用英文交流,再旁边的一个说法语的非洲哥们以为我们仨是美国人。因为在他印象中,只有美国才是这种不同肤色的人能够流利的用英文交流的吧。
其实只要你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去考虑词汇量和语法的问题,就是跟他对喷,大家的英文都会很流利。

除了聊天之外,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区,这就像是偷走了时间一样,我又多赚了几个小时。不管是撒哈拉上空的云朵、还是大西洋上的日落。
之前从未想到的风景就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用相机记录下来了这些精彩的瞬间,用电脑浏览处理再传回到手机上,落地之后分享朋友们。正是这样旅途也变得不再漫长。
在大西洋的万米高空之上,喝着产自埃塞俄比亚的黑咖啡,看着窗外的落日,一切仿佛都那么不可思议。是啊,这回来到地球的另一边上去了。

再后来,那趟旅程中我又去了巴拿马,在这一个星期当中,我飞行了近三万五千公里,在绕了地球半圈之后又向北来了个往返。
几乎每天都搭乘飞机飞行的我现在对长时间的旅程已经习惯,不再有以往那种不适应的感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