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山在无锡西南部的太湖之滨,又名横山,山中有横山寺,山下有横山村,山上山下连着横山桥。无锡的滨湖区有两座横山:东面的横山,和东山、浒山合成梅园“三山”;西面的横山就是雪浪山,此山东临“雪浪飞花,可谓雪浪”的长广溪。而这精彩的八字点评,出自明朝的开国军师刘伯温。当时,他是位书生,在马山祥符寺小住过一段时间。他从马山横渡太湖,从吴塘门入长广溪,登横山而抒胸臆。而雪浪山的得名,据说还与水的两种形态有关:一是雪,二是雨。明朝时,横山村人萧涵在山麓“七松亭”畔,建“横山草堂”,成为当时文人的雅集之所。在弘治年间某个冬日,十几位骚人墨客在横山草堂小聚,忽然天降大雪,群山飞白。与会的文人中有人吟道:“一幅银涛雪浪画,锁断山路留我客。”到了明末清初时,诗人王果延在此山遇雨,雨意出诗情:“黄梅时节雨翻盆,西山北山水直跌。顷刻山中化作湖,银涛雪浪纵横铺。”太湖的湖水,长广溪的溪水,天上落下来的雪花和雨水,共同滋润了雪浪山的“秀气”。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雪浪山不高,仅130米。山不高不要紧,雪浪山因仙缘而成为名山。那么,这仙人是谁呢?在三国东吴时,句容出了位被人尊称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的道士葛玄,他师从左慈,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于今江西境内的皂山修道,后收弟子郑隐,授丹术。到了东晋时,葛玄的从孙,也就是葛玄兄弟的孙子葛洪,受他的影响,拜郑隐为师。这样,从血脉上讲,葛洪是葛玄的孙辈;从文脉上讲,葛洪又是葛玄的再传弟子。葛洪在其名著《抱朴子》中写道:“马迹山中立坛盟,受金丹之术于郑君。”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对我国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他在马山西村湾的“云居道院”师从郑隐学道时,曾去雪浪山采炼丹用的朱砂。今存雪浪山的“仙人洞”以及山下附近的葛埭桥、洪口墩等,相传它们的得名都与他有一定的渊源。
雪浪山既建“横山寺”与佛教结缘,又因仙踪而平添的“仙气”与道教结缘。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中,佛、道、儒三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那么,雪浪山有没有与儒家结缘呢?还真有,这就引出了本故事标题的主角蒋重珍。他是无锡所出的第一位状元,他让雪浪山在秀气、仙气中,再添才气。
人不在贫 有志则行
蒋重珍,字良贵,号实斋,人称一梅先生,今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胡埭古属无锡县富安乡)蔡村人。他10岁时,父亲英年早逝,由出身儒学世家的母亲顾氏夫人课以四书五经。后寄住在雪浪山雪浪庵的谭云阁苦读。这谭云阁原是雪浪庵立关和尚修行的静斋。而所谓“立关”,是僧人自关禁闭、诵经求悟的一种苦修形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蒋重珍读书的用功程度,已达到非同一般的境界。所以他在17岁时便当上了私塾的老师。相传,蒋重珍曾师从尤袤,研习理学。而说起蒋重珍的这位恩师,乃是十分了不起的无锡历史名人。
无锡第一位状元蒋重珍画像
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无锡许舍人。许舍与雪浪山邻近,所以从风水看,这里真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处。尤袤的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尤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后官礼部尚书,年七十致仕归家,在无锡城西束带河(原河址现为学前街的一部分)与梁溪河畔建“乐溪居”。内有宅园,堆土为假山,种植梅花、海棠数百棵,登高望远,梁溪、锡山风景如画。园内建筑有万卷楼、畅阁、来朱亭、二友斋等。其中万卷楼是他的抄书、藏书处。他根据该楼藏书所著的《遂初堂书目》,是我国版本目录学的重要文献,备受学界推崇。
老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南宋嘉定十六年即公元1223年,在国家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中,蒋重珍金榜题名,一举夺魁,钦点状元及第,在京师担任司局级的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京师发生严重火灾,负责救火的殿前司副都指挥、侍卫军高级将领竟然全力去护卫当朝宰相史弥远的相府,而皇家家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等均被烧毁。蒋重珍愤而上书,弹劾史弥远揽权误国,致使当时朝廷上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宋理宗下旨降史弥远“奉化郡公”,并将负责救火的侍卫军将领撤职。时人称蒋重珍“崇论谠言,不避权奸”。历经宦海沉浮,曾任刑部侍郎的蒋重珍,晚年因病请辞再三,获准致仕回乡,安度晚年。他曾在家乡住宅的后院,辟建名为“一梅堂”的住宅园林,园内多竹,又建“万竹亭”,以梅竹的清新高风,陶冶心灵,也象征着他清清白白的一生。蒋重珍病逝后,谥忠文,赠朝请大夫。岁月沧桑,斯人远去。2003年,一梅堂遗址内一口以阳山石为井栏、深20米的古井,以“蒋重珍故居状元井”的名称,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过头来再说蒋重珍早年刻苦攻读处的雪浪庵谭云阁。他在高中状元后,不忘初心,出资重修谭云阁,成为此后莘莘学子的仰望祈福之地。到了明万历二年(1574年),无锡出了第二位状元孙继皋,当时的无锡知县周邦杰为地方出了这么一件大喜事,心潮难平,为此将谭云阁更名为“蒋子阁”,并亲书阁名匾,以志不忘三百多年前的无锡第一位状元蒋重珍。该匾后来毁于火灾。清末,两广总督何桂清重书“蒋子阁”匾。1919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南海康有为应荣德生之邀造访梅园,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造访无锡,其间,他为梅园书题“香海”匾(该匾手迹现藏南京博物院),又再书“蒋子阁”匾。何匾与康匾佚于20世纪70年代,现落款康有为的“蒋子阁”匾是后来恢复的。21世纪初,在兴建占地3.87平方千米的雪浪山生态景观园时,就原雪浪庵旧址建“蒋子书院”,蒋子阁无疑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雪浪山蒋子阁旧影
修复后的蒋子阁(雪浪山)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在蒋子阁旁有清顺治年间寺僧一悟开凿的泉池“八德龙潭”。而“八德”之说,源于《佛说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龙潭”则为赞美之词。寺址不远处的山头上,还有百余棵古茶树,系清康熙年间,雪浪庵方丈觉海去杭州灵隐寺讲经时,灵隐寺方丈所赠十余颗龙井茶籽繁育而来。泉清茶醇,令人回味无穷。
“仙人”葛洪、状元蒋重珍让山不高的雪浪山,成为无锡太湖之滨的名山和无锡西南部重要的风景名胜,惹得游人纷至沓来,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名人、要人。
先说探花秦蕙田。按古代科举制度,金榜题名的进士,是经过皇帝亲自或名义上主持的殿试考量、核准后,才按名次高低、分等级予以张榜公布的,所以金榜又称“皇榜”。其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要多一点,称“同进士出身”。而秦蕙田在乾隆坐上龙庭当年,高中探花,钦点翰林,并在乾隆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得到乾隆充分肯定,是一名学者型高官。某次,回乡省亲的秦蕙田游览雪浪山时,经品尝,认为“八德龙潭水,雪浪山顶茶”是最佳匹配。相传经过他的推荐,乾隆把雪浪茶列入贡茶范围。
再说无锡所出五位状元中唱压轴大戏的,在清嘉庆六年(1801年)高中状元的顾皋。顾家是江南望族,无锡顾氏历代人才辈出,顾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书题的雪浪山“横山寺”匾,高悬山门之上,至今熠熠生辉。
从南宋蒋重珍首中状元,到明朝孙继皋再中状元,其间相隔351年。这让历来崇文重教的无锡人,几乎得了“状元饥渴症”,于是便有了锡山龙光塔的故事。
作者简介:
沙无垢,1944年出生,回族,2004年退休前任无锡市园林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工程师职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无锡市委六届、七届、八届委员,政协无锡市九届、十届委员。退休后曾先后被聘为梁溪河整治、环城古运河整治专家组成员、《无锡文库》编委、无锡市广电集团理事会理事、无锡市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外聘委员兼客座研究员等。主编或与人合著、合编并出版有关园林和无锡文史著作30多部。
来源:滨湖档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