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溪土司城城楼(图片来自网络)
在遵义市余庆县乌江北岸的余、凤、湄三县结合部,有一座散落在时光边缘的美丽小镇--敖溪镇。沿着S204国道驱车穿过新修的古城门,让仿佛人一下子就踏入了一条远古的时光隧道。街巷两侧的建筑,清一色翘角凌空,或以花纹框边,或以花鸟虫鱼精绘其间,或以山水人物勾勒,惟妙惟肖,灵动自若,栩栩如生。停车花灯广场,漫步整洁干净的青石街道,家家户户青瓦白墙,檐下悬挂着红灯笼。整个小镇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仿佛都在烘托一种远古而悠远的气氛,再加上散落多处的古城墙、古井、古祠、古宅以及遗存的古断壁残垣,几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美丽小镇的古老与纯朴。
薮溪河
敖溪,其实是一座穿越千年时光的土司旧城。其旧名为“余庆司”,素有“黔北花灯之乡,余庆文化之源”之美誉,是一个以“土司文化”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镇。敖溪毛氏的土司政权,与播州杨氏土司同一时间于公元876年建立,是播州杨氏土司“五司七姓”中的“余庆司”。但敖溪毛氏土司比播州杨氏土司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直到公元1911年才被真正废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沿袭了1035年。而敖溪土司城的存在,至今已足足有了1149年的历史。
敖溪土司城(图片来自网络)
据相关史料记载:敖溪毛氏土司始祖毛巴(约841年-910年),字仲庚,隶籍山东,南京凤阳府(今安徽亳州)人,“擅骑射,精韬略,通地理,善仁政”。唐朝后期,战乱频繁,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公元873年,南诏攻陷播州,生灵涂炭。唐乾符三年(876年),毛巴被朝廷征调协助杨端平叛,收复被“南诏”所陷的播州。因其骁勇善战,战功显赫,毛巴被朝廷封为经略将军、忠翊校尉,世袭余庆土知州刺史,当上了“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人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司。余庆毛氏土司,自唐乾符年间始,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先后为土知州、军民司、长官司等,子孙世袭长达28世725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被朝廷剿灭,其所辖土司均被改土归流,原余庆长官司与白泥长官司合置余庆县,余庆长官司毛守爵被改授土县丞,又世袭了12世,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最后一任土县丞毛文凤被废,毛氏世袭余庆1035年的土司统治才宣告终结。
毛巴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敖溪被叫作“敖溪”,远没有被叫作“余庆”的时间长。唐乾符三年(876年)毛巴将军受封的辖地,包括现余庆县乌江北岸的所有版图、另含今湄潭的抄乐、凤冈的琊川与瓮安的珠藏等地,总面积有1200余平方公里。毛氏世代沿袭这片土地一直到平播“改土归流”,这其间的725年一直叫“余庆”。“改土归流”后,公元1601年设余庆县城于白泥司(今县城址),而用“余庆”作为了县名。于是,余庆土司城所在地方就要另起它名,因其位于“鳌鱼山旁、古溪河畔”,人们便起名为“鳌溪”,后来渐渐简写成了“敖溪”。公元1601年至今,“敖溪”这个名字存在的时间才424年。
敖溪古桥狮子桥(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不管是叫“余庆”还是叫“敖溪”,都不影响它存在于世的千年古老。也正是因为它的古老,才让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长期相互交融,形成了这里“敖溪花灯”、“高矮人舞”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了“毛氏豆花”“将军鸭”“剔骨鸭”等诸多的特色美食。那些正在传承着的民族记忆,让这里成为了“活着”的千年土司古城,成为了古老余庆文化的精华缩影。
敖溪花灯(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将“鳌鱼晚钓、夜吹喇叭、仙人撒网、石鸡报晓、万盏明灯、玉屏春晓、犀牛望月、万卷天书”八大景观以及余庆土司遗址、雷家大院、古驿道、古军事营盘、招隐山石刻等人文景观复原打造,做好旅游线路规划,打好非物质文化品牌,做好特色美食,讲好余庆毛氏土司故事,讲好民族融合故事,加大网络宣传推广,也许这座“活着”的千年土司古城,将会“活”得更精彩。
敖溪高矮人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