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招远的龙王湖边上,静立着三组石刻雕塑,那可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就像三本生动的史书,默默诉说着招远的故事呢。

图1:苹果之乡
第一组雕塑展现的是几个小孩子抬着个大苹果,脚下还放着盛苹果的大果筐,这可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
打小就常听村里老人念叨“烟台苹果莱阳梨”,招远可是烟台苹果的原产地之一。小时候,生产队的苹果园可有专人管理,那支管理队伍叫果业队,能进果业队的人,那可太让人眼馋啦,简直就是村里的“红人”呢。

图2:龙口粉丝
每到秋季,果子成熟下树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好果子不舍得吃,得留着拿去卖钱呢。只有那些有点瑕疵的果子,才能让我们解解馋,吃上几个。
那时候的果树品种可不少,小国光、大国光、青香蕉、红香蕉、秋花皮子、红玉等等,一个个名字念起来都透着亲切。特别是那红玉,一到秋天成熟了,挂在枝头,那鲜艳的颜色,就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隔着老远都能瞧见,可亮眼啦!
就算是有点小瑕疵的果子,母亲也不舍得让我们敞开了吃,分给孩子一人一两个,剩下的还得拿去走亲戚,回外婆家的时候带上,或者捎给舅舅家的表妹表弟呢。

图3:中国金都
再说说入冬前吧,家里总会买上一小筐个头大、没瑕疵的果子,小心翼翼地放在院里大瓮里,藏在紧实的角落,那可是留着过年过节走亲戚用的“宝贝”。
后来我上学了,那时候都包产到户了,招远南乡的苹果树那是越来越多,成片成片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果园。
果子丰收了,大个儿的卖掉换钱,小个儿的就留给孩子们解馋,到了入冬前,就算把苹果卖得差不多了,也得特意留出几筐来,留着过年前后一家人慢慢享用。

图4:月季花开
再看那第二组雕塑,是正在漏粉丝的工人呢。招远可是龙口粉丝的产地,为啥叫“龙口粉丝”呢?招远人心里可清楚着呢,早些时候,招远的粉丝都是通过龙口港口运往全国各地的,久而久之,就有了这响亮的“龙口粉丝”称号啦。
招远北边那一带,像张星、金岭这些地方,粉丝厂可不少呢。其实呀,在招远南乡以前也有过粉房哦,听老一辈人讲,那时候生产队大面积种地瓜,还是那种淀粉含量高的大个头豇豆面地瓜呢,所以村里就建起了粉房,只是后来慢慢淘汰了。

图5:路边的小花
就拿我们村子来说吧,这胶东农村的小村子,兴旺的时候也就二三百户人家,村子西头原本就有个粉房呢,现在老一辈人提起,还会说到“西粉房五奶奶”,就是因为这位五奶奶家挨着粉房呀。
龙口粉丝那味道,别提多好吃了,在招远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粉丝那可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呢。还有那做粉丝剩下的下脚料做成的粉浆饭,我小时候没啥印象,后来在城里工作了,慢慢竟爱上了这一口。

图6:拐角的枫叶
好多人都说招远的粉浆饭,有点像北京的灵魂豆汁呢,我虽没喝过老北京的豆汁,可这粉浆饭现在我隔三差五就得喝上一顿,那味道真叫一个上头,大家可一定要尝尝哦。
最后一组雕塑是关于招远传统的冶金行业的,展现的是化火提金的场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呀,和这冶金行业接触得还真不多,不过从小可没少听老人们讲过去淘金淘到狗头金的故事呢。

图7:龙王湖
说起来也好笑,刚参加工作去莱阳农学院学习的时候,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一听说我是招远人,别人都会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招远有金子呀,比如说狗头金。”
好像在他们眼里,招远的金块就跟土坷垃似的,弯腰就能捡起来呢,其实大自然虽然眷顾招远,可那黄金都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呢,全靠一代又一代的淘金人前赴后继地努力。

图8:桃花
现在大姑娘小伙子结婚都要买三金五金的,招远“中国金都”这个称号那可是越来越响亮啦,去招远珠宝首饰城逛逛,满眼都是光鲜靓丽的年轻人,在挑选那耀眼的金饰呢。
这龙王湖边的三组石刻雕饰,意义可深远了,它们代表着招远的三种传统行业。尤其是立夏过后的烟台招远,本应是热热闹闹的初夏了,却天天下着小雨,那感觉就好像又回到了初春的日子,冷飕飕的。

图9:湖边的紫藤
想去湖边逛逛,还得把棉袄找出来穿上,不然在这初夏时节,真得冻得瑟瑟发抖呢,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不过湖边那些小花倒是开得挺好看的,五颜六色的,给这龙王湖又添了几分别样的美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