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盐城市南端,东与黄海相连,南与南通市海安市接壤,西与江淮平原上的泰州市兴化市毗邻,北与盐城市大丰区交界。
地处西溪之东的黄海之滨的东台,泥沙淤积较快,潮退时连于陆地,涨潮时侧如突兀高台立于海水之上,西溪人因此称其地为东台。

东台市的西溪古镇的天仙缘景区(原西溪旅游文化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台城西郊古运盐河畔。这里是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源头地,素有"东台之根"的雅称。











景区内有草市街、海春塔苑、犁木古街、西溪盐仓监、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等,与北面的西溪植物园遥相呼应。
草市街在泰山大道西侧。在古代,这里是售卖粮草的地方,现在成了一条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到这里来,不仅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还能欣赏到绝妙的民间技艺,体味不同的美食文化。
海春塔苑是一个以唐塔宋寺为核心,以传统佛礼、佛学展示为主体的佛教文化体验园。
所谓唐塔,指的是海春轩塔,位于泰山护国禅寺之西海沟河畔。
据清光绪《扬州府志》和《西溪镇志》所记载,这座塔是唐尉迟敬德建造的。在清嘉庆年间篆修的《东台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东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
海春轩塔全部砖瓦结构,七级八面,高约21米,底层直径7.2米,每层每面,有神龛供奉神像。中空无梯,无地基,建筑在泥地上,屡遭地震和水灾,仍巍然屹立如初。

塔的宝顶为铜葫芦,用“锋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
海春轩塔建造这之初,用于镇海和导航,故又称“镇海塔”。
海春轩塔初名为“孝母塔”,或“尉迟塔”。相传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逃难时曾在西溪住过。
尉迟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每每遇到渔民出海捕捞遇到海难时,总是和海滩上哭喊着的老弱妇孺们一样悲戚。老人家祝福儿子,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在这里建座灯塔,为出海的渔民指个方向。
尉迟敬德后来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后,谨记母亲嘱托,奏请唐太宗后在西溪建此塔。
现在,该塔不仅是境内现有最古老的建筑物,而且也是中国唐末过渡时期,南北两建筑体系衔接在古塔建造方面的典型代表,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犁木古街位于晏溪河北侧,总面积16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古街砖青路面,古色古香,发绣馆、盐仓监、三将军祠等文化景点都在这条街上。
犁木古街也是一个具有浓郁爱情气息的里下河地域特色民宿区。2019年,古街推出一百多套影视民宿、里下河民宿、禅修民宿和温泉民宿,让更多游客夜宿西溪、听雨西溪、枕水西溪。高标准建设民俗小吃美食街区和犁木古街的小桥流水特色民宿,将康养休闲、会议接待等功能集于一身,打造引领时尚潮流的"夜色西溪"特色休闲街区。
犁木街是农耕文化兴起的产物,整条街曾是犁镰等铁木农具的生产工场。千年之后,东台市天仙缘景区坚持以文化为魂、产业为本,经过两年多的精心修复,古街重焕光彩,青砖古宅鳞次栉比,静谧雅居错落有致,塔庙寺院相映成趣,三步一景,十步一桥,时光仿佛回到了千年前。
发绣,是运用头发绣制的绣品,这是东台特有的一种古老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手工艺品。
头发性能特殊,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


发绣白地黑线,适宜绣制摹线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质朴素净,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到元末明初,发绣突破了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艺术手法推陈出新,画绣结合,催生出一件件传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间,这一艺术奇葩竟衰落近乎湮灭,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珍藏中依稀窥见她往昔的风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江苏东台奇迹般地复苏,几世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如今,这种古老的东方发绣艺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艺术家们用彩色刺绣代替了水墨刺绣,将绘画与刺绣融为一体,将双钧改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
盐仓监是以西溪海盐文化和北宋三相文化为主题的西溪景区廉政教育基地。
西溪古镇自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建镇以来,就是淮盐生产重镇。人们“煮海为盐”,被誉为“天下海盐仓”。

西溪还曾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时期,先后有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盐官(晏)自西溪入朝为相。相传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通圣桥跨越晏溪河,登临泰山寺。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桥长22米,拱高5.5米,宽5.2米,砖石结构,拱形单孔。过此桥,可拜见古寺儒释道诸教之圣祖,寄许长寿富裕增才添丁之愿望,修身积善,至臻圣贤,故名通圣桥。古今学子慕其嘉名,考前蜂拥跻桥,凭栏言志,堪为壮观。




泰山寺,又名泰山护国禅寺,位于东台城西郊的晏溪河南,通圣桥下,与海春轩塔毗邻。
泰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年),是东台13丛林之一,也是苏北地区的名刹。
泰山寺殿宇巍峨,气势恢宏,与唐海春轩塔遥相对应,形成唐宋风格的古建筑群,每年都吸引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和观光。
泰山寺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殿房99间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东岳行宫(大雄宝殿)、地藏殿、碧霞宫四座正殿等,建筑面积560平方米。
碧霞宫中供奉着水神——泰山神女“碧霞元君”像。两厢为十殿阎王、关岳、华佗、神农、鲁班诸庙,故有一寺五庙之说。
泰山寺牌坊[明代)青石质,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高5.5米,宽6.48米。柱顶部有坐狮雕像。
东岳行宫[清代]为寺内主体建筑,宋代始建,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面阔五间34.5米,进深九檩18.75米,高10米,硬山顶,现为泰山寺内的"大雄宝殿"。
西溪广福寺建于汉代,是江苏佛教史上最早的寺庙。
广福寺原有东、西两寺。东广福寺在西溪镇东,建于汉武帝年间(前140-前87年),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更名东广福寺;西广福寺在西溪镇西,建于汉章帝年间(76-88年),南宋绍兴年间更名西广福寺。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围绕爱情传说和孝贤文化两大主题,彰显中华天仙缘景区地方特色文化。园中有大型汉白玉雕塑《董永与七仙女》,双人站像,像高6.8米,台高2米,由中国美术学院潘锡柔教授设计。


此外,园中还建有汉潮街、董家垛、月老祠、董贤祠、浮雕长廊、老槐树、摹云阁、双鞋庄、桑田草堂等二十多个景点。
据说,东台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
西溪镇北有一叫“凤凰池”的水塘,这就是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沐浴的地方。而西溪西南面七仙女乘鹤下凡来到人间的村庄叫“鹤落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
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在西溪西边的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大旱之年不涸。相传当年七仙女为董永赎身给曹长者家织了300匹云锦,用的就是这口井里的水,这井于是便叫“缫丝井”。
七仙女替董永还了债,夫妻双双来到一个叫“董家垛”的地方,不惧贫寒,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这个“董家垛”在西溪南面,后来改叫“新生”,就是现在的广山镇新生村。
后来,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下凡来捉拿走七仙女,董永哭喊着追至西溪的“南仓河口”,
夫妇二人抱头痛哭后七仙女被天兵天将们擒拿到天空。无奈的七仙女从半空中扔下脚上的绣花鞋,意欲给夫君做个留念。
她飞得太高了,绣花鞋像花瓣似的洒落下来,一只落到了河东,另一只落到了河西,
这两个地方就分别叫“东鞋庄”和“西鞋庄”了,两庄又合称“双鞋庄”。
董永不死心,依然在后面追赶,为了避免
天兵天将们伤害夫君,七仙女从头上拔出两只金钗,向地面一划,一条河就挡住了董永的去路,这是“辞郎河”。
两钗落下来,直直地插进地里,水便涌出来了,这就是“双钗井”,又名“金钗井”。
2006年5月30日,东台市的《董永传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还有以汉朝市井为蓝本打造而成的汉潮街和以董永七仙女爱情传说为基调的大型实景演出《天仙缘》。
漫步在西溪古镇,看身边的“晏溪”水潺潺流过,看依河而建的灰墙青瓦,看曲曲折折的


古街老巷,看葱笼的绿树,看怒放的鲜花,仿佛于依稀中看到石板路上留下来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那是先贤的足迹啊!

“晏溪”,它因因晏殊而命名,也因晏殊而出名!我不禁赞叹道:“多么好听的名字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