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隶属于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自西向南至北与凌云县、右江区、田阳区、田东县、平果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等市县区毗邻。巴马先后荣获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香猪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十大富硒之乡、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环境质量优秀示范县、中国十佳最美小城、最适宜人居和最休闲养生的十个小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旅游局扶贫示范县、国家旅游局定点扶贫县、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广西#
历史沿革
根据考古发现,巴马县境内有巨猿牙齿化石、石锤、石杵、石斧、石球、石磨器、砺石等出土文物11处,据推算属新石器时代遗址,由此在距今5万至6万年前今巴马地域就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创建家园,出现原始农业、畜牧和陶制业。今巴马地域历史悠久,隶属不一。
秦属桂林郡,汉属郁林郡增食县(南部)定固县(北部),晋属晋兴郡增翊县,隋属郁林郡宣化县,唐属岭南西道邕州府管田州辖(据《广西通志》),宋朝至道三年(997年),岭南分置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巴马境内东山、凤凰等地属宜州,县城及县城以北、西北隶属观州,县城以南、西南隶属乐州。至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率兵平定岭南后,巴马隶属宜州。之后,广西又设左江道和右江道,增设静江府和庆远府,巴马的东南、西南部属右江道横山寨上隆州(州治在今境内燕洞乡燕洞街);巴马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属庆远府羁縻文州和思阳县(州、县治在今巴马镇的盘阳街)。这个时候是今巴马最早建置时期,设置有上隆州、文州、思阳县,旧址在燕洞街、盘阳街。元属广西右江道田州路,设置有上隆州、文州,旧址在燕洞、盘阳;明属广西布政司、思恩县,到嘉靖七年(1528年),设置上隆州、岜马、篆甲、万冈、下隆等土巡检司。其中:岜马土司旧治今属巴马县城,以其城东3000米处有一山形似马而得名。“巴”壮语意译为山坡之意,“马”壮语意译为马,“巴马”意为马形之山。篆甲土司旧治今属县西北甲篆。万冈土司旧治今属巴马镇盘阳圩。三土司均隶属田州,后废。
清朝隶属广西行政省思恩府东兰州、凤山土分州,百色直隶厅、恩隆县。今县城及县城南部、西南部隶属思恩府;县城北、西北部隶属庆远府;西部部分境地属百色直隶厅。民国时期属广西省百色专署。民国24年(1935年),广西省国民政府为“开化边民、施政便利”设置万冈县,县名“万冈”沿用明代所置“万冈巡检司”之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置万冈县,从凤山、百色、田东三县六区五都16个乡划出137个村16455户,82613人组成。1951年8月万冈县被撤销,分别划归田东、田阳、凤山、东兰等县。1955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1965年河池地区成立,巴马从百色划归河池。2000年,河池地区撤地设市,巴马属河池市管辖。
行政区划
巴马是桂西北边陲之地。民国24年(1935年)1月成立万冈县政府。当时划拨万冈县的政区是:原凤山县属的盘阳乡(旧称喇哨)、凤凰乡(旧称泗苟哨),百色县属的百羌乡、福帮乡、所略乡、月篆乡、定马乡,田东县属的鹅桥乡、凤桥乡、燕乐乡、罗贤乡、灵歧乡、岜品乡、仁德乡、羌桂乡、洪都乡,共16个乡137个村(街)。
1949年12月1日,万冈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治所旧县府。在原乡村旧制的基础上,全县改设6个区(称区人民政府)。
一区(盘阳)治所盘阳旧街,辖盘阳乡、定马乡、月篆乡。
二区(西山)治所福厚村,除辖原盘阳乡的福厚、合乐、林览及原属月篆乡的坡力村(今坡林村)外,从东兰划出巴纳、弄竹、干长、弄京、弄烈、弄峰六个村,共10个村。
三区(所略)治所所圩村,辖所略乡、福邦乡、百羌乡。
四区(玉凤)治所玉凤村,辖凤桥乡、鹅桥乡、燕乐乡。
五区(岜品)治所民安村,辖岜品乡、仁德乡、灵歧乡、凤凰乡。
六区(羌圩)治所羌圩村(原民享街),辖羌桂乡、洪都乡、罗贤乡。
各区所辖村(街)数,除一区(盘阳)从盘阳乡划出福厚、同乐、林览3个村和月篆乡划出坡力村归二区(西山)外,其余按原乡辖村(街)数不变。
1951年8月,广西省政府报请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正式撤销万冈县制,将一区盘阳乡、定马乡、二区全部、五区凤凰乡拨入东兰县,为东兰县第九区,二区改为八区。1951年9月1日,凤凰乡改为第七区,以原属东兰县的东山区的文钱、三联、弄谟、优雅、可考同时划入。1952年3月,将纳合、弄竹两个村划入。1955年3月,八区(西山)的长和村改属七区,将一区月篆乡,三区所略乡、福邦乡及百羌乡的局陆村(后与福邦乡局桑村并为局桑村)划入凤山县(凤山以所略乡、福邦乡设为六区,月篆乡设为七区)。
将四区燕乐乡,五区岜品乡、仁德乡、灵歧乡和六区全部划人田东县(燕乐乡划入田东七区——义圩。五区改为田东八区,六区改为田东九区)。
1955年9月21日,国务院国一内罗字第102号文件决定(《广西近八十年行政区划大事记》),设立巴马瑶族自治县,县治巴马街。当时决定划辖原属东兰县的西山瑶族自治区(区级)和第七、第九区,及凤山县的第七、第八区的部分。后决定增加划辖原东兰县第五区的弄竹乡,原田东县第八、第九区全部和第七区的龙田、新力、洪晚、赖满、龙威、子帽、燕洞等7个乡,原凤山县的第六区全部和第七区的百马、那沙、那门、甲篆、平安、坡月、仁乡、松吉、兴仁、好合等10个乡,共辖98个乡。1956年1月27日正式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1日至6日,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略明白当选为县长,2月6日宣告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
1956年8月11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风山县坡心区的那光、那乙、祥兰、合心及平乐区的东烈等5个乡划归巴马县。至此,巴马瑶族自治县共辖103个乡。
1956年3月2日,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
1957年12月23日析凤凰区部分另设东山区,全县共8个区。自治县幅员有所变动,即1951年划入田东县的灵歧乡灵隆街、零隆村、义和村、民生村及划人田阳县的凤桥乡(10个村)、鹅桥乡(6个村)、百羌乡(8个村)不再拨回,而增加从东兰县新划来21个村,即文钱、三联、弄谟、优雅、安兰、可考(属东山区)、纳合、弄竹、长和(属凤凰区),巴纳、弄竹(属西山区)、干长、弄京、弄烈、弄峰、弄辉、锐街、央佑、弄台、果隆、弄中(属西山区);风山划来8个村,即那社、那光、那乙、大略、东烈、祥兰、好合、兴仁(属甲篆区)。于是,东南、西南部区域缩小,北部区域扩宽。
1958年7月、8月,撤区,建人民公社,凤凰、东山沿用旧称,称凤凰人民公社、东山人民公社,其余各区均改名。西山区分为东风、上峰人民公社,巴马区改称红旗人民公社,甲篆区改称五星人民公社,所略区改称红星人民公社,羌圩区改称红江人民公社,那桃区改称上游人民公社,全县共辖9个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
1959年,红旗公社分出燕洞片10个大队,另设燕洞公社,全县共有10个公社。
1960年,将甲篆公社的那社片6个大队,巴马公社的三弄片6个大队,分置那社、龙田公社,时全县辖12个公社。
1961年,全县划为22个公社1个镇,即城厢镇,以及城关、赐福、燕洞、龙田、甲篆、坡月、那社、局桑、所圩、上峰、西山、平洞、东山、文钱、板兰、凤凰、那色、羌圩、乙圩、阳春、那桃、民安公社。
1962年又恢复城关、甲篆、西山、所略、凤凰、东山、羌圩、那桃8个区建制,将原来的247个大队并为110个人民公社。
1964年,将西山区上峰片6个大队,即弄辉、锐街、央佑、弄台、果隆、弄中和凤凰区的纳合、弄竹大队划归东兰县,全县有102个大队。
1965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增设河池专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从百色专区改属河池专区。
1969年,又把8个区改为8个公社。1972年,将城关公社的巴马、巴发、巴廖、设长4个大队组成巴马镇,全县有8个公社1个镇。
1984年底,改社为乡。甲篆乡析出那社乡,东山乡析出板兰乡,西山乡析出平洞乡。全县有巴马镇、燕洞、所略、局桑、甲篆、那社、西山、平洞、东山、板兰、凤凰、羌圩、那桃等共13个乡(镇)。
1987年下半年,将乙圩乡的全部(乙圩、果好、常吉、常怀4个村,该乡从羌圩乡析出成立不久),板兰乡全部(板兰、安兰、可考3个村),东山乡的弄冠村,凤凰乡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4个村,羌圩乡的羌圩、坡马、艾圩、洪筹、那良、古龙、东扛、健康8个村,共20个村划入大化瑶族自治县。经此变动,巴马东部、东北部区域缩小。
1988年7月29日,新设百林乡(从羌圩乡划出阳春、罗皮、那莫、那弄4个村及那桃乡的平田村组成)。
1990年,全县有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局桑乡、西山乡、平洞乡、凤凰乡、东山乡、那桃乡、百林乡,共12个乡(镇)。
2005年8月,将平洞乡并入西山乡,局桑乡并人所略乡,全县辖9个乡1个镇。
2016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为3个镇7个乡,4个居委会,103个村委会,1676个自然屯,1867个村民小组,人口30.11万人。巴马镇辖:巴马、巴发、巴廖、设长、练乡、盘阳、发福、坡腾、巴定、赐福、龙洪、那坝、元吉、介莫14个村,城东、城南、城北、城中4个社区,197个自然屯;燕洞镇辖:龙田、同合、龙凤、交乐、龙甲、燕洞、赖满、龙威、新力、洪晚、子帽、岩廷12个村;甲篆镇辖:百马、拉高、甲篆、那门、松吉、平安、坡月、民山、仁乡、兴仁、好合11个村169个自然屯;那社乡辖:东烈、大洛、那社、公爱、那乙、那勤、祥兰7个村103个自然屯;所略乡辖:所圩、坡帮、料乡、甲略、坡晚、福乡、平六、六能、龙凤、尚勤、弄中、百久、弄阳、弄神、局桑、彩乡、力那、朗因18个村221个自然屯;西山乡辖:福厚、合乐、巴纳、弄友、加而、干长、拉林、弄京、林览、卡才、弄林、坡林、勤兰、戈贤、弄峰、弄烈16个村341个自然屯;东山乡辖:卡桥、江团、优雅、弄谟、三联、文钱、弄山、长洞8个村225个自然屯;凤凰乡辖:长和、德纳、凤凰、那朝4个村77个自然屯;百林乡辖:平田、阳春、那弄、罗皮、那莫5个村77个自然屯;那桃乡辖:那敏、那桃、兰廷、立德、坡良、民安、班交、平林8个村131个自然屯。
2024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辖3个镇、7个乡:巴马镇、燕洞镇、甲篆镇、那社乡、所略乡、西山乡、东山乡、凤凰乡、百林乡、那桃乡。县人民政府驻巴马镇。
目前巴马全县辖区面积1976.42平方公里,辖3个镇7个乡104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1666个自然屯,聚居着瑶、壮、汉、苗、毛南、仫佬、回、水等12个民族,全县户籍总人口29.87万人。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