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推出‘小车小团’旅游模式以来,我们的接单量和收入都有了明显提升。”7月中旬,在贵州黄果树景区停车场旁,正为游客介绍下一站行程的“司兼导”刘师傅边整理行李边介绍道。他身着整洁制服,神情自信,语气里透着满满的获得感。
刘师傅曾是一名从事旅游运输服务的专职司机。2023年,贵州创新推出“小车小团”新模式,他主动报名参加由交通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的“司兼导”专项培训,从此多了一重新身份——既是司机,也是导游。
校媒融合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从业人员及游客对“小车小团”模式的建议
“以前就是开车拉游客,现在还得熟悉沿途的历史人文和景点讲解,挑战不小,但很有成就感。”刘师傅表示,如今他每天带着最多不超过7人的小团体游览贵州大地,订单一单接一单多单,月收入也提高了,旺季更是行程满满,工资能翻倍。“游客都说‘小车小团’方便、灵活,体验感好。”
“司兼导”的兴起,是贵州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驾驶小车,带领小团体深入探访黔地山水秘境与民族风情村寨,不仅能灵活规避传统旅游大巴的路径限制,还能随时停车、灵活安排行程,让游客“边走边玩、想停就停”。“小车小团”模式凭借其灵活便捷的服务、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以及差异化的体验感受,正日益受到外地游客青睐。
“小车小团”这种以小单元为核心的服务形态,有效突破了传统大型旅游团的标准化、流水线式局限,满足了现代游客对高自由度与深度体验的双重需求。该模式主打“私人定制”,不仅提升了游客满意度,还带动了景区口碑传播。一些特色鲜明但知名度不高的小众景点,通过这种模式得以展现独特魅力,成为“网红打卡新地标”。
“我们这次来贵州玩得非常尽兴,原本只想去黄果树瀑布,结果途中途经陡坡塘和天星桥,司机主动建议我们顺路一看,全程没有加价。”来自广东的游客黄女士一家对“司兼导”服务赞不绝口,“这种自由灵活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一家老小,既省心又舒适。”
校媒融合调研组与“小车小团”从业人员交流
据悉,《“小车小团”旅游服务工作指引》的发布明确了旅游包车企业的运营资质、小型车辆的管理要求、“司兼导”人员的行为规范,并系统推进服务标准化路径。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旅游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从过去的“人找车”变为“车找人”,从简单的接送服务转向深度参与、全程陪伴的“体验式导览”。同时,行业内逐步建立起“培训—持证—运营—监督”四位一体的标准管理体系,确保游客享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今年以来,我们公司‘小车小团’接单量已达700多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0%,而且还在持续上升。”贵州省旅游人才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袁田介绍,“小车小团”有效解决了传统团队旅游“车多人杂、体验割裂”的问题,打通了从“点到点”到“人到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贵州文旅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抓手、新招牌。
“小车小团”模式进一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贵州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需持续优化服务、精准满足游客的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线路和类型,有效平衡淡旺季供需矛盾,加强相关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提升和进一步打造品牌知名度。此次调研是贵州“校媒融合”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贵州民族大学旅航学院调研团深入景区一线,以青春脚步丈量实践,为这一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注入了青春智慧与活力。
指导老师 何小怡 齐玉莹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实习生 周叶 李宏鑫 宋小慧 袁美林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