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景区的旅游演出,正成为文旅融合的“标配”。如山西代县雁门关景区创新推出的沉浸式文化消费项目,包括古装将士巡游快闪、气势磅礴的杨家将战鼓表演等,能够活化历史场景,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这一场场旅游演出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游客对当地文化的深度触摸。旅游演出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地域文化与游客的桥梁,既须做好精准的“翻译者”,又要当好热忱的“传播者”。
作为文化“翻译者”,旅游演出须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许多地方的非遗技艺、古老传说藏于深巷,若直接以原始形态呈现,很可能不易引起游客注意。旅游演出应像高明的译者,将晦涩的符号转化为可感的艺术语言,让抽象的文化要素变得生动可触。这种转化不是简化,而是在尊重本源的前提下,找到传统与当代审美的共鸣点。
作为文化“传播者”,旅游演出要尽量避免同质化的快餐式表达。一些景区演出看似热闹却缺乏文化辨识度。真正有生命力的传播,应扎根文化土壤。唯有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才能让游客记住“这一个”而非“这一类”,让演出成为地域文化的移动名片。
要实现这双重身份,须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如果只是靠低俗噱头博眼球,靠随意篡改历史赚流量,看似赢得票房,实则透支文化公信力。很多例子都表明,有文化深度的演出更能获得长久生命力。
所以旅游演出不能止于“有没有”,而是要向“像不像”“深不深”开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1+1>2”的融合效应。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是对一方水土的深层理解。(简 复)(来源: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