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藏在街头巷尾的热闹里。
凌晨三点,太湖东山、西山岛的湖塘里便开始热闹起来,上了年纪的阿婆们采下第一茬荷花,用湿毛巾层层包裹,乘坐近三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苏州古城白塔西路市集。170多米的路上80余个摊位次第排开,6支荷花、莲蓬当“花心”,荷叶作裙摆——清香雅致的荷花与苏州古城的烟火碰撞,这份夏日专属的浪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满是城市烟火气的“荷花市集”已然是苏州城夏日最亮的打卡地标。
荷花市集人头攒动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然而,比流量更动人的是背后悄然发生的三重变化——为“城市烟火”的规范有序,城市管理部门越来越精细的施治:奔赴产地追根溯源为正宗农户保驾护航,化身调解员为摆摊阿婆“软协调”摊位纠纷等;临时疏导点更是能量大涨,一朵荷花撑起一条“荷花经济”产业链;荷花市集俨然成为苏州夏日的全新文化IP,苏州的茶馆、书店、民宿、餐饮业把“荷花”写进菜单、做成文创,《吴郡志》里写的“六月荷花市”得以复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城管追、摊贩跑”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再到“一朵花荡漾一座城”,市民热爱、游客向往的“荷花市集”爆火背后,不仅是季节限定的浪漫,更是“以人为本”城市发展逻辑的可感样本。
从“撵摊贩”到“帮搬筐”
治理理念之变让管理者成“守护者”
苏州白塔西路与皮市街交叉口东侧的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源起于2020年,姑苏区城管委在“农产品临时销售点”政策框架下设置疏导点,初衷是为枇杷、杨梅季的果农提供临时避风港。谁曾想,经过多年的发酵,荷花意外成为主角。从东西山的荷花塘,到姑苏城的马路边,卖荷花的阿婆们将最新鲜的荷花运到城里,递到市民游客的手中。“我们从太湖过来的,凌晨两三点开采,到这边七点左右。”来自西山的摊主周阿姨说,一年四季,西山产什么,她就卖什么,时令的水果、花草可以卖大半年。她还能把荷花折成玫瑰形状,吸引了不少老主顾直奔她而来。
“火出圈”之后,问题也接踵而至——摊主身份混乱、摊位上演“抢滩大战”,环境、交通等问题随之而来。
首当其冲的管理者便是城管部门。迎难而上,姑苏区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金俊说起7月初的东山之行,仍带着夜露的凉意。“夜里十二点,我和同事张立出发,去东山莫厘路附近的批发市场蹲拍记录进货人员。”原来他们收到举报称,有人冒充自产农户在东山的莫厘路批发荷花到市集上倒卖。金俊和同事摸黑赶往现场,举着执法记录仪,在市场内逐一甄别。“如果是自家塘,不可能半夜出现在批发点。”队员王健也前往西山的秉常村,和村干部核查信息,确保“荷花市集”本地农户“血统”纯粹不受干扰。这只是城管执法队员“前置战线”里最普通的一夜。
摊位一字排开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王健入职城管十年,第一次遇到流量如此汹涌的“荷花季”。为了把真正的花农请进来、把投机者挡出去,他和队友们将作息硬生生掰成两半:凌晨五点上岗,先清理夜间占位木板、电动自行车,再核对摊位自产证明;早班只有三四个人,却要兜住170多米的长街。有75岁的阿婆坐公交从东山赶来,7点到了却发现没位置,王健就带她在摊位间“软协调”——“大姐,您匀半米给阿婆,她挑不动再跑一趟。”多数摊主愿意腾地,因为大家知道:留得住阿婆,才留得住市集的魂。
晚上收队通常要到八九点,可金俊他们还不敢走。有人用木板、砖头提前“圈地”,甚至带着被子睡在路边。金俊把巡查车当流动仓库,收了五车“占位道具”。辛苦换来回报:集中整治一周,白塔西路投诉量下降七成;真正的花农日均销售额从几百元涨到三四千元,也不再担心被挤走。更让王健欣慰的是,姑苏区邀请东西山镇干部来平江街道进行对接、研讨准入事宜,统一开具“自产证明”模板,规范核查流程。
“以前五点出门是撵摊贩,现在五点出门是帮阿婆搬筐。”一句玩笑,折射出治理理念之变——城市管理者不再做冰冷的规则执行者,而是烟火气的守护者。“把精细化从口号落到毛细血管,让政策有了体温。”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龚佑军说,现在市集每天人流量2万人次左右,大队执法人员工作时长都要达12小时,更多的工作内容是服务。凌晨的山路、田埂上的泥、被汗水泡得发白的制服,最终化成一句最朴素的承诺:把方便留给百姓,把麻烦留给自己。
从“卖荷花”到“卖体验”
一朵花的夏天变成一座城的“增收季”
城市管理人员用精细、靠前、温情的治理方式,让这方体量实际并不大的市集,泛起层层经济“涟漪”。
早上7点多,75岁的陈如珍在她的老位置上,抬头冲来往的人群笑:“天不亮自己去采的荷花,15块6朵,还送莲蓬!”东山镇新潦村的这位老人,每年夏天都会挑着自家荷塘里的花进城。过去,荷花卖不上价,都是买莲蓬或者果子搭着送。如今,白塔西路成了“荷花市集”,“挑来的一百多枝荷花,早早抢光。”老人掐指一算,光六七八三个月就能多挣一两万元。
摊主、游客喜笑颜开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同样的故事在市集里不胜枚举。对农户来说,荷花、莲蓬不再是田头零卖的小买卖,而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链:自产自销证明一开,花农直接把货拉到摊位,少了中间商,利润全落进自己口袋。
游客的脚步也被荷香牵来。早上7点45分,无锡的陶女士和闺蜜坐上动车,15分钟后抵达苏州火车站,再转地铁4号线到北寺塔站,“出站就闻得到荷叶味。”她们人手一束荷花,在白塔公园的树下拍照,九宫格刚发完就收获上百点赞。“和其他市集不一样,这里连空气都是慢的。”陶女士说,她们原计划去平江路,结果在市集里“耗”了两个小时,“荷花市集本身就成了景点。”
花农挣钱、游客开心,精明的商家则把“荷”元素做成生意。平江路“花无缺”花店的橱窗里,三款荷花发簪、发钗、发夹一字排开,淡粉、深红、青绿三色,蚕丝材质手工制作,阳光下像刚摘下来一样水润。店长蒋文雅说,这批文创颇受喜欢,“很多女孩一袭汉服妆造结束,直接戴去平江路拍照,等于免费广告。”不少餐饮店更是把“荷花宴”作为夏季的主打套餐。
不仅如此,荷花市集在网络上爆火,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小红书相关话题、笔记的浏览量也超300万。荷塘、市集、地铁、橱窗,一条由花串起的价值链正在古城悄悄生长。阿婆的水桶、游客的相机、商家的橱窗,共同把“一朵花的夏天”写成了“一座城的增收季”。
市民游客争相与荷打卡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六月荷花市”盛景重现
“美丽经济”串点成线成全新增长点
循“荷”而来的,不仅有泼天流量,更有市民、游客的自发点赞。今年69岁的“老苏州”黄志纯,就住在荷花市集所在的平江街道旧学前社区,“苏州人爱荷,不靠书本上的大道理,全靠过日子。买几枝荷花,回家插在瓶里,相当惬意。”
平江路上荷花也受欢迎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每天五点多,白塔西路先被荷香叫醒,阿婆把荷叶当包装纸,游客把荷花当拍照道具,谁也想不到这就是宋人《吴郡志》里写的“六月荷花市”的复现。沈复在《浮生六记》里用纱囊装茶叶塞进花心,第二天拿天泉水一泡——香。今天阿婆嫌麻烦,直接荷叶包莲蓬,回家煮茶也好、蒸饭也罢,味道一样清爽。拙政园“远香堂”、狮子林“水殿风来亭”里的荷是景,市集里的荷是菜篮子。景和篮子本是一家:园子要门票,市集两三块一枝,人人都能把江南带回家。来自常州市的游客程女士说:“在苏州买荷是赴一场城市之约,换的是一捧带露水的江南清晨。”
苏州城对荷的热爱,绝非一时网红追捧,它扎根于深厚土壤,流淌于吴地文化血脉之中,是城市IP的具象表达。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曾庆江认为,荷花市集承载着苏州人民对荷花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苏州文化的一种体现。它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江南风情,也让传统审美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这种文化传承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苏州人延续至今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苏州的荷花市集爆火与上海的邬达克建筑、淮海路、武康路等受追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成为城市新的打卡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表示,苏州的实践是把历史文脉融入日常生活,让荷香飘在街巷,把城市IP具象为一支可以带回家的花。这种做法不仅留住了文化记忆,还带动了人文经济的发展。
荷花造型的文创产品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苏州没喊口号,只是把老日子重新摆到街上。现在不止白塔西路,昆山市亭林路也开出了荷花市集。苏州的相关部门正紧抓不断升温的“美丽经济”,结合荷花生日、姑苏早点来、citywalk等节点、途径,培育壮大花卉经济新增长点,早点摊、市集、园林、地铁口一站接一站,像串糖葫芦——一口下去,甜到心里。
荷花飘香,日子继续。苏州的调性就是:把贵重的风景过成适宜的生活,再把适宜的生活过成他人艳羡的“诗与远方”。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 沈红娣/文)
编辑:钱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