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徐州交警】
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这是一 条纵贯老城区的轴线,长约7里,自北向南依次串联起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徐州博物馆、云龙山、下圆墩遗址等重要节点。 3500米的地理坐标,2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徐州记忆。这里有 楚汉烽烟,也有漕运帆影,这是一个值得走一趟的传奇线路。
大河夺泗身前横
九里形胜望云龙
自古彭城多豪俊
汉家陵阙深几重
戏马秋风,故人鹤影
一蓑烟雨任平生。
挥毫“九州之一”的姜焯,在云龙之巅建起了观音庙大士岩。
清康熙年间,
徐州知府姜焯修建了“放鹤亭”,
题写了“九州之一”四个大字,
于云龙山西麓兴建了观音庙大士岩。
户部山和回龙窝,也留下了乾隆皇帝的足迹。
清乾隆皇帝一生六巡江南,
其中四次来到徐州,
在云龙山,户部山、回龙窝等处
留下足印。
这里是黄楼,有着苏轼以黄土浇筑的史诗,也有着九百年前抗洪的呐喊与九百年月光。
身处最热闹的中心商圈的文庙,汇聚这书香气息,托起六百年时光的大成殿, 留在了明代金柱的莲花纹和清代的碑刻上。
台下铁骑如云,台上旌旗猎猎,连秋风都带着金属的铮鸣。
这是那个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戏马台上留下的千年光景。苏 轼也曾以“高十仞,广袤百步”勾勒其雄姿,称其“与城相表里”,恰似一把悬于彭城咽喉的青铜剑。
明清古民居用斑驳的砖墙,无不尽显户部山的古老七夕,在这里,不知多少商贾汇聚,喧哗的街道与庭院里深深的私语,编成了半部徐州史。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
伴随着一声吟唱,苏学士的诗与酒破空而至;暮色浸透荷花池和曲桥时,总有人听见薛能的秋雨滴答在拐角楼瓦当上的声音。
两汉珍宝藏于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狮子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篆刻了王侯威仪,龙型玉佩将游云凝成涟漪。陶俑的眉目、青铜的裂痕、玉璧的沁色,皆是一个个永固的汉魂。
在一片竹林深处,一座草庐隐匿而现。这里正是昔年苏知州与一众友煮雪烹茶之处,未落的新月仍悬挂在百年前的那树梅花枝头上。
《招鹤歌》,余韵砌筑成一方飞檐,宛如在晚霞中振翅舞动的飞鹤
青砖黛瓦行,琅琅读书声。在七进院落中沉睡着的不仅是 墨迹未干的史册,也是 从清代官学雕花窗里漏出的文人风骨。
下圆墩遗址,是被时光封缄的陶罐,也是徐州历史的实证,黑色的裂痕间渗出龙山先民汲水的晨昏与纺轮转动的经纬。
“老徐州的底片,新城市的客厅”
这就是当下户部山历史街区最真实的写照。
网红打卡、沉浸式体验,也成为市井日常流动的文化课堂。
充满巧思的文创再生,多少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让传统技艺同现代文化有机的融汇在一起。
鸳鸯楼,咖啡馆,过去与现代的重装,匠人们用榫卯结构搭建起不一样的“徐州”。
隔扇门前,一个个美丽的姑娘,着汉服提着裙裾簪花入画,宛如从历史中走来。
《彭城风华》的来访热烈了回龙窝的元宵夜。
已经1亿岁的云龙山,有人在他身前举起代表徐州的文创雪糕。
徐州地铁站结合楚汉文化,以龙形玉佩为灵感,借助汉画像石兵马俑为蓝本,用青铜质感铺陈历史长卷。
灰墙青瓦与钢铁丛林同框,过往历史与现代文明冲撞,文庙街区便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留住了千年儒风和徐州人的潮流基因。
所以,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走上这条中轴线了吗?
因为,当你漫步在这里的时候,总会在某个转角邂逅临摹汉画像的孩子,也在某个茶肆听到徐州琴书演绎的楚汉故事;当你再一次造访这里的时候,又可能会在某个清晨发现文庙墙缝中萌发的新芽,在某个黄昏偶遇老街坊讲述未曾听闻的往事。
这种魅力,正是彭城七里——它永远保留着未被穷尽的秘密,未曾开启的典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阅读。
这种永不完结的文化探秘,正是彭城七里"一刷再刷"的价值所在。
(图文来源:快哉徐州快哉快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