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褚丽君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又称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总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三坊七巷始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七条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也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好、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15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13日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全国5A级旅游区。
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在民国初年被改建成马路,如今实际保存的坊巷数量为二坊五巷。
百余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志士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因而又被誉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在这里有古老的铸银店铺,也有现代的星巴克咖啡,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传统与时尚在这里碰撞。
福州传统小吃肉燕老店。
这棵高大的榕树长得比店铺还高,枝繁叶茂,虽然无人打理,却让自己长成了一个爱心,成为游人打卡地。
从南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光禄坊。光禄坊虽然被改建成为马路,但是坊内保留着清代精美的木结构建筑,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是这里最大的民居。
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始建于明代,后多次修葺重建。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原是清康熙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朴学斋”。而后数易其主。据刘家旧藏房契查知,此房系刘照于乾隆、嘉庆间购置,刘照长子刘家镇修筑“铍均居”,好友林则徐为其题匾。道光、同治年间由其侄刘齐衢、刘齐衔兄弟继承,逐步改建。清末民国初,传至刘齐衔孙刘崇伟(刘健庵)、刘崇任(刘步溪)堂兄弟。民国时,著名作家郁达夫来闽任福建省参议,曾与其妻王映霞住在花厅里。
刘照(1765-1820),字正钦,号雉庵。郡廪贡生,历署邵武县学训导、漳浦县学教谕。毕生助教兴学,曾募金修郡学礼殿,葺明伦堂,建省城东街文昌祠,又督创圣功书院(凤池书院前身) 未竟而卒。
刘家镇(1789-1844) ,刘照长子,字奂为,小名珪。福州府学附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选南安县学训导,称病未赴。家富藏书,以教族子。
刘家镇自少沉静好学,酷爱音韵之学。刘家镇于音韵学用力甚勤,他花费十余年时间广泛搜罗相关书籍,得“闽中数钜家所藏宋元旧刻”,利用上京赶考的机会,日日流连于琉璃厂,搜访韵书。又亲赴杭州文澜阁,得尽阅所藏,抄得170余部韵书而归。林昌彝、林则徐等人对其音学甚为称许,亲家林则徐为其题匾“皺均尻”,即“披韵居”之义。
刘齐衢,字本枢,号绮田,侯官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知四川兴文、江津荣县等县、领知州衔。江津地处要冲,开支繁多,积案不少,匪乱猖狂,民众苦不堪言。刘齐衢年富力强,举凡防御之策、军需之供、安民之事、莫不躬亲。刘齐衢免除县里私税,劝耕助农解安民。在全蜀骚动的情况下,江津却得以“少安”。终因操劳过度,逝于任上。四乡民众知其廉 ,争先捐资,助其灵柩运归。
刘齐衔,字本锐 ,号冰如,系林则徐长女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与其兄刘齐衢同榜士,签分户部主事。历官知府、道员、布政使,至署理河南巡抚。任上政绩卓然。光绪三年(1841年),河南大旱,因呈请免除粮贩输税迟误而被革职,不久病卒于开封。光绪十四年,河南巡抚倪文蔚奏请“雪其事,复原官”,清廷诰授荣禄大夫。
光禄坊斜对面是吉庇巷,也是三坊七巷中最南边的一个巷。吉庇巷俗称“急避”,南宋状元郑姓曾经在此居住。吉庇巷内保留有谢家祠堂等建筑。
谢家祠
始建于明代,系龙岩适中(今为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谢姓人氏在福州购地所建。除了供奉先贤与祖先外,主要用于家族子弟读书住宿。清至民国多次修建。
清末,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开启民智。组织进步人士学习《苏报》《警示钟》《天书》《天讨》等书刊。“五四运动”期间,省城进步青年在此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展青年运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闽侯县党部和《闽侯日报》社均设于此。1930年12月11日,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中共福州市党团组织发动示威游行至此,福州互济会领导、共产党员李光被捕,经营救无效牺牲。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时,也以此作为城内办公地点。
蓝建枢故居简介
蓝建枢故居,清代建筑,位于吉庇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民国时期有修葺,是福州三坊七巷34处最具保护价值的建筑之一。
建筑内有两主座,一花厅,面积3028平方米,在吉庇巷与南后街均开有大门。前座在吉庇巷北侧西口,后座在南后街东侧南口。采用青砖与木料混合结构,为中西式结合的古建筑。
蓝建枢简介
蓝建枢(1855 —?),字季北(季伯),福建闽侯 (今福州市) 人,曾任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1874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第三届驾驶班,并被派往美国留学,回国后进入北洋水师,历任“肇永”舰,“镇南”炮舰 ,“威云”,“通济”练习舰,“海镇”巡洋舰管带。1881年奉派随丁汝昌赴英接受“超勇”“杨威”舰,这次航行是中国军舰第一次挂上中国国旗进行洲际航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任“镇中”舰管带。率舰参加防御作战,此战全军覆没,蓝建枢因“船亡人存”被革职查办。1903年,经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保奏,开复原官,任烟台水师学堂正教习。北洋政府授予蓝建枢“澄威将军”。
民国时期,蓝建框曾任海军参谋处处长,海军编史监修,海军总司令等职,被授海军中将。1920年,倡议集资整修马尾海军昭忠祠。
文儒坊乡约碑
文儒坊最特别的是东端的北墙上嵌立着的乡约碑,碑文内容记录了清末福州坊巷生活的管理细节,是研究古代福州城市史、社会史的重要文献。这一“刻在石头上的社会治理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微观世界,有助于深入理解古厝里坊制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该碑制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福州近代古坊巷邻里间仅存的“共建文明公约”。碑高2.2米,宽0.8米,嵌于坊墙之中,碑文曰:“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已年文儒坊公约”。共48字,至今此碑保存完好,是三坊七巷古代城市里坊社区管理生活的见证。
小黄楼
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曾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前期为林枝春所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钜。后琉球册封使赵新、驻比利时大使柯鸿年、闽剧大师郑奕奏等也曾在此居住。
黄璞(851-?年),字德温,一字绍山。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进士,乾宁年间改崇文阁校书郎。因朝廷内讧,政局动荡而辞官避乱,归隐黄巷。黄璞少年善诗歌,一生潜心著述,著有《雾居子》《闽川名士传》等。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一字茞林,晚年自号退庵,祖籍长乐。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翰林庶吉士。道光四年(1824年) ,任江苏按察使,治理江淮水灾,政绩突出。之后官至广西巡抚、江苏巡抚。曾上书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并积极配合林则徐禁烟。梁章钜好读书,手不释卷五十余年,尤其精于鉴别金石书画,考订史料,生平各种著述达七十余种。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被称为楹联学开山之祖。嘉庆十七年(1812年)秋深,梁章钜回家开藤花吟馆,有《藤花吟馆画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 ,梁章钜回乡养病,当年“修葺宅右小楼,榜曰黄楼”。次年又“修葺宅左小园,榜曰东园,分为十二景,有诗纪之”。
赵新(1802-1876),字又铭。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授庶吉士。咸丰六年散馆,充国史馆纂修,记名御史。先后充江西、广西乡试副考官。同治五年,充册封琉球国王正使,是明清以来最后一位琉球册封使。到琉球,历览山川道路,考其制度礼俗,详作记录。同治五年(1866年)回朝,奉旨补授陕西督粮道。光绪元年(1875年),闽中大水,修书命其子倡捐巨款助赈。光绪二年,因病辞归,未至家即逝。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拟旨》《续琉球国志略》等。
柯鸿年(1867-1929),字贞贤,号澹园,祖籍长乐。福建船政前学堂毕业后留学法国。光绪十七年(1891年)回国,任芦汉铁路参赞、京汉铁路总办,主持修建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又任驻比利时大使。解放战争后期,移居香港。著有《澹园遗稿》。
郑奕奏(1902-1993),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原名依灶,艺名佾奏。他幼年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先后师从艺人陈幼容、陈金福、吴善宝等。郑奕奏唱腔细腻柔婉,字正腔圆,独具风格,先后塑造《紫玉钗》《黛玉葬花》《杜十娘》等40多本剧目的女性角色,跃居福建名旦之首,发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被称为“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
福州文艺家之家(鄢家花园)座落于安民巷47号至48号。前身是福建“鄢氏太澄公宗祠”。
清乾隆初年,福建绥安(今三明建宁)鄢氏与永福(今福州永泰)麟阳鄢氏为纪念入闽始祖鄢太澄而共同出资,购得当地一座民宅,命名为“鄢氏太澄公忠祠”。二十一世纪初,“鄢氏太澄公祠”更名为“鄢氏花园”。于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公元前222年,秦灭燕,燕孝王幼子乾公为避秦难,逃往山西,改姓为鄢,(取“燕”谐音)三国吴永安五年(262年),十二世鄢秉忠迁江西临川,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五十五世鄢太澄公迁福建绥安(今建宁)明永乐二年(1404年),六十五世鄢识(金华公)迁永麟村。
族人自入闽后,秉承“耕读传家,忠义报国”祖训,子孙后裔都崇文尚武、诚实做人、勤耕苦读,人才辈出,闻名遐迩,先后涌现出如明嘉靖年间抗倭英雄鄢峻(号东桥)、明末崇祯年间河南登封知县鄢廷诲、明末“兵科给事中”鄢正畿、清末“甲午中法马江海战英烈”鄢阿十、民国总统府参政鄢鸣涛、民国教育家鄢耀枢等仁人志士、英雄豪杰。
一代又一代人,弘扬祖德,从周召公到燕孝王,从燕姓到鄢姓,从燕蓟到八闽,从乡壤到省城,家族数代励精图治、累世忠义报国。
衣锦坊最初名为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改成棣锦仿。南宋熙年间,进士王益祥致仕归乡,取“衣锦还乡”之意 ,定名为“衣锦坊”坊内有建于清代的水榭戏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这座宅院在明朝的时候是郑氏商人的住宅。清朝时布政使孙翼谋衣锦还乡买下了这座宅院,由孙翼谋扩建了别院的戏台,因此整个宅院称作水榭戏台。
建于清代的戏台面积30平方米,杉木结构 ,重檐歇山顶的双层楼阁,方形藻井上刻有“团鹤”和“蝙蝠”,象征福、寿。戏台的翘角上刻有精美的镂空“角鱼”。水池面积60平方米,是地下涌泉,常年不干涸。水池里的水不仅起到净化四周空气的作用,而且与戏台上的藻井形成音响环境的效果,不用扩音设备,拾音十分良好,具有相当高的建筑科学价值。
花厅位于戏台对面,是观赏戏曲的场所,每年正月办春酒或有其他婚嫁等喜庆时,主人邀请诸多亲朋好友在此聚会。男宾在楼下品茶、听曲,女眷则坐在楼上看戏,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制度。阁楼檐下的悬钟雕刻有松鼠、玉米、葡萄、谷穂等动植物图案,寓意百子千孙。阁楼饰龙头鱼尾雕刻 ,寓意龙跃龙门,建筑融入竹子的形状元素,寓意步步高升,并且有太白醉酒、 仙女飞天等精美雕刻。
这道门称为插屏门,有点像北方的照壁门。这道门在福州只有红白喜事,或者家里来了贵客才能打开。福州插屏门有的是红色, 有的是黑色,因为这座宅院始建于明朝,人们避讳朱元璋的朱字,所以那个时候的插屏门都是用黑色,到了清朝时才发展为红色。
严复故居始建于清朝,民国初年为王麒住宅,其前身是汀州会馆。严复晚年回榕时,一度居住在这里的花厅。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麒(约1885-1952),清末毕业
于福建水师学堂,后为陆军第十一混成
旅旅长,民国初年曾任福建都督府参谋司长。晚年无意功名 ,居家不仕。
现在这里是严复生平事迹陈列馆。
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巨人,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
严复出生在闽江水畔的钟灵之地—福州,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厚实传统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林则徐、沈葆桢等闽中人士正气浩然、明理重道,并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放眼看世界。这些先驱者熏陶了以严复为代表的一代新人,促使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严复入船政,赴英伦,最早接受西方文化,拜桐城,考科举,不断夯实国学基础。
严复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统新故而视其通 ,苞中外而计其全”。甲午风云,国耻民辱,他愤起疾书,五篇政论文,一卷《天演论》, 拨开大众迷雾,唤醒中国睡狮。八部译著涵盖世界观、方法论,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领域。严复倡导“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探求社会改革路径。他还强调“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个人自由与国家自主的统一,要以低的社会代价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扬弃,但必不可叛,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率先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体制创新、思想自由和包容....严复以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成为汲取和传播西方现代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
严复之才,如北溟之鹏振翼,水击三千里,浩瀚壮观。故居为严复晚年落叶归根之所,在展厅内可以了解严复的伟大一生,牢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严复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一个中医世家。少时父亲严振先行医之余亲自教严复读书,九岁入私塾学习,11岁时师从当地名儒宋宗彝。1866年严振先救治霍乱病人传染身故。严复家道中落,不再从师。母亲含辛茹苦撑起一家五口生计。绝望之时,传来左宗棠在马尾创办船政学堂的消息,学堂免交食宿费,每月还发白银四两 ,严复决定报考。
1871年5月严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航行理论科。在1874年处理日本侵台事件中严复等人随沈葆桢驶航台湾,调查肇事情况,历时一个月。
1876年2月,严复随“扬威”号前往日本访问。五年理论学习,六年的航行时间,给严复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1877年3月31日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28人及随行5人,分赴法国和英国留学,严复等六人考入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其他人直接安排上舰实习。1878年6月考试结束后,郭嵩焘邀请严复等人到巴黎参观考察。严复通过考察西欧社会风情、法庭审判等深刻体会到:“西洋胜出,在事事有条理”。
1878年8月严复回国后,先到福州船政学堂任教。1880年8月经陈宝琛向李鸿章推荐,严复赴天津参与筹办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教务长),实际履行校长的职责。1889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副校长,1890年任校长。严复从参与创办学堂至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学堂,前后整整20年。
在甲午战争中与严复同为同窗好友的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名将壮烈牺牲,让严复“心惊手颤,书不成字”。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和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一个转折点,也是严复思想转变的一个转折点。作为一名海军教官,深感屈辱和激愤。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五篇政论文,并翻译了《天演论》,于戊戌变法之前正式出版。《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胜”的核心观念如一声惊雷,唤醒中国睡狮。可以说严复是清末中国维新运动最坚决、最权威的理论家。
为中华民族强盛,严复破旧立新,参与新政,致力于改革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他引入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民智,唤醒民众。
为使国人了解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严复翻译了多部外国理论书籍,严复译作中,最重要是八名著:
1.赫胥黎: 《天演论》(哲学),即《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 。
2.亚当·斯密:《原富》(经济学),即《国富论》 。
3.孟德斯鸠:《法意》(政治学),即《论法的精神》 。
4.穆勒: 《群己权界论》(政治学),即《论自由》 。
5.斯宾塞: 《群学肄言》(社会学),即《社会学研究》 。
6.甄克斯: 《社会通诠》(社会学),即《政治简史》 。
7.穆勒: 《穆勒名学》(逻辑学),即《逻辑学体系》 。
8.耶方斯: 《名学浅说》(逻辑学),即《逻辑学教程》 。
严复是介绍西方经济学到中国第一人。严复翻译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
严复是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第一人。斯宾塞是西方社会学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严复翻译他的名著《社会学研究》。
严复是中国近代逻辑学创始人。严复翻译了哲学家穆勒的《逻辑学体系》,中国学界由此开始有了现代意义的、严谨思维的理论指导。
远见卓识教书育人,严复曾主政四所学校。
一、北洋水师学堂。严复主政北洋水师学堂20年。清朝海军将领大部分出于北洋水师学堂。
二、复旦公学。1905年严复应原上海震旦学院创始人马相伯之邀,单独创办复旦公学,制定“教授管理法”,即《复旦公学章程》。
三、安徽高等学堂。1906年4月,严复受安徽大学堂总教习姚水概亲赴上海之邀请,到安庆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改革教学管理,但为保守势力不容。该年底,严复接任复旦公学校长(首任马相伯)。
四、北京大学。1912年2月,严复被委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3日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严复自觉担当起唤醒全民族保国保种的思想启蒙重任,翻译介绍西方社会科学众多领域的先进思想。“译才并世数严林”中的“严林”就是指同为三坊七巷著名翻译家的严复和林纾。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至今仍被译界认为是重要的翻译标准。严复在翻译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增添了许多按语,创造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创办报纸,积极营造舆论,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高度的爱国热忧,针砭时弊,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维新。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寿终于郞官巷,享年69岁,葬于阳岐村鳌头山上。墓前石横屏上刻严复亲笔字“惟世之安”。陈宝琛为严复撰写的墓志铭结束一句“文章光气垂长虹”。
2022年6月11号上午,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郎官巷34号的林祥谦文化站举行揭牌仪式。这是福建省首个红色工作站,也是福建省国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892年10月19日,林祥谦出生于福建闽县尚干,名“元德”,字“祥谦”。在厚德重义、崇尚血性的乡土文化中,他形成了一身正气、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
林祥谦14岁时因生活所迫,进入马尾造船厂当学徒, 他牢记“手艺在身,不饿其身”的古训,勤学苦练,掌握了娴熟的钳工技术,并在这昔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砥砺了品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五年后船厂每况愈下,生存更难,林祥谦毅然离开船厂另谋生路。
1912年,林祥谦到武汉江岸铁路机车厂当钳工。他曾在马尾船厂当学徒,有技术,上过学,有文化,行事仗义,有血性,很快在江岸铁路工人中脱颖而出,树立了威信。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给中国劳苦大众带来希望。陈潭秋、林育南等共产党人在江岸铁路工人中发现林祥谦关心工友,深孚众望,就尽力加以培养。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林祥谦提高觉悟,坚定了信仰。1922年夏,林祥谦经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林祥谦走上革命的道路。当时全国党员还不到200人。
林祥谦以坦荡无私的襟怀团结工人,全心全意为工友谋利益,获得大家高度信赖。先后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财务干事和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多次组织和带领工人反迫害、反剥削取得斗争初步胜利。
林祥谦是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严守纪律、率先垂范、奋不顾身地投入斗争洪流中。为了更好的主张和维护铁路工人的利益 ,京汉铁路工人要求成立总工会,但却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野蛮阻挠。1923年2月1日 ,冲破封建军阀吴佩孚的重重阻挠,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宣告成立。吴佩孚更是加紧对工人的迫害和镇压。工人忍无可忍,总工会被迫决定于2月4日 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将总工会从郑州迁到江岸办公,林祥谦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林祥谦一声号令,工人黄正兴拉响汽笛,宣告行动开始。三万多工人听从总工会号召,严守纪律、步调一致、奋起抗争。在三小时内京汉铁路全线瘫痪。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后,军阀吴佩孚疯狂的镇压工人。
在郑州,5日,军警逮捕多人。工人领袖高斌、姜海世被加脚镣手铐在车站及住宅区游街示众。司机彭占元、马定清被严刑拷打。高斌被逼下令复工,遭其拒绝。
在长辛店,6日, 史文彬等11位工人领袖突遭逮捕。7日晨数千工人要求释放被捕工人,军警向工人群众开枪射击。葛树清等四人当场牺牲,重伤三十余人,轻伤无数。
林祥谦临危不惧、宁死不屈
2月5日、6日,京汉铁路沿线三大站中郑州站的高斌与北京站的史文彬分别被捕后,江岸站的林祥谦也深知:危险逼近了!党组织与总工会则通知林祥谦紧急撤退。他却毅然放弃脱险的机会!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越是在危难之际,越要和工人兄弟们同甘苦、共患难。2月7日傍晚,林祥谦在与敌人搏斗中不幸被捕。
林祥谦被捕后,湖北督军署参谋长张厚生用刀逼迫林祥谦下复工令。林祥谦严厉拒绝说:“此事乃全路三万人生死存亡所系,我分会非得总工会命令不能开工,头可断,工不可开!”这时候他的弟弟林元成已经中弹牺牲,林祥谦深爱家人,深知这个家庭将面临着“父亲老年丧子,妻子中年丧夫,女儿幼年丧父”的悲惨境地!但为了“全路三万人生死存亡”的大局,为维护组织纪律,毅然舍小家为大家,宁可慷慨赴死,也决不苟且偷生!先后被砍七刀,英勇就义,年仅31岁。
林祥谦最后遗言:
“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般混账王八蛋的军阀走狗手里!”表达了对“好好的中国”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和对祸国殃民的反动军阀无比憎恨的志士情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后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其中有史可查,壮烈牺牲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就是林祥谦。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广电总局与江苏省委联合打造的电视纪录片《百炼成钢》之《劳工万岁》片段解说词。
当天深夜,林祥谦夫人陈桂贞含着眼泪在同乡姐妹帮助下用针线将丈夫的头颅缝在脖子上入殓!在二七惨案中,林祥谦和弟弟林元成壮烈牺牲;随之,他父亲也被迫害致死,堪称一门三忠烈。
几个月后,陈桂贞生下遗腹子林冠康。1928年,她带着两个孩子,携着丈夫、公公、小叔子三口灵柩在党组织与乡亲的帮助下回到家乡,草葬在赞贤乡归义里枕峰山。
1950年,人民政府通过登报等方式,找到隐居在故乡的林祥谦夫人陈桂贞,她是英雄背后的英雄,她坚定追随林祥谦奋战在京汉铁路上。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省妇联执行委员等职,为家乡做了许多公益好事。
林祥谦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英烈风范可亲可敬。他“坚定信仰、赤诚报国、血性担当、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创造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
塔巷,原名修文巷,宋代时更名为兴文巷、文兴巷,寓意着文化的兴盛与传承。然而,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民国时因巷北兴建的育王塔,遂更名为塔巷。
这座雄伟的大塔矗立在巷北,塔院静谧而庄重,它不仅是福州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福州文运昌盛的象征。清代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古迹,在巷内砌造了一座小塔。上世纪50年代,这座小塔被移置巷口坊门之上,成为塔巷标志。
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三坊七巷最北端的杨桥东路17号。一座宅院,两个名人故居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宅院建成于清代嘉庆年间,最初为林觉民家族所有。林觉民牺牲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搬到福州远郊。冰心(谢冰莹)祖父谢銮恩买下此居。民国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曾居于此。
林觉民·冰心故居同一宅院承载两位历史名人的精神传承,即是革命烈士的觉醒之地,也是文学大家的启蒙之所。
进入故局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林觉民的半身铜塑像,铜塑像后面白色的墙上写着林觉民为世界留下的真挚心声“为世上人谋永福”。
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必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未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
林觉民烈士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代就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与妻书》,震撼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心灵,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表现了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晚清时,政局大变,传统教育凋零,社会风气日下。八股取士制度因僵化而式微,而多数士子仍抱残守缺,致力“举业”,以求取功名。有识之士,如陈宝琛、严复等,深明世变,洞悉危机 ,呼吁变法维新,力倡教育改革。
林觉民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跟随先辈学习文史诗词,家中亦寄望其于仕途求出路。而林觉民不喜科举入仕,故在童生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表达其决绝态度。
林觉民反感科举教育,13岁参加童子试时,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年侯”七个字即掷笔而去。后于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陈宝琛所办新式学堂——全闽大学堂。
1905年,林觉民听从父母安排,迎娶陈意映,那一年,陈意映14岁,林觉民18岁,两人婚后感情很好。陈意映温柔贤惠,与林觉民相濡以沫。两人思想上一致,林觉民虽不曾仔细透露所做的事情,但她知道,丈夫是干大事的人,曾说:“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立志报国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人士为救亡图存而力倡新学,林白水、黄展云等人秉持“教育为救国第一要义”,成立福州蒙学堂,设址于文儒坊36号卢家祠。为唤醒民众而倡行新学教育,成为闽省办新学之始。蒙学堂办学成效显著,培养众多革命志士,社会影响甚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并入全闽大学堂。
林觉民曾先后就读两所学堂,接受革命思想,交往进步人士,加入革命团体,更加坚定革命信念。
革命活动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光绪帝被软禁,朝野动荡。林觉民痛心国耻,痛恨清廷腐败无能。他欣赏邹容“革命与教育并行”的思想,决心实践革命理想,效仿前贤,成就远大事业。同时,他深切感受到传统教育的弊端,读书期间与志友谋划、筹款创办私立小学、阅报社等,传播革命思想。其间,他常聚众发表演说,学堂数次掀起风潮,同学将他推其为领袖。他力倡“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奋斗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其后在中国多地组织起义,均未成功。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策划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前往,赴穗前夕草就两封诀别书,慷慨赴死。
1911年4月24日,在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夜深了,他坐在桌前,一盏孤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冲击着他的心。他的泪水夺眶而出,把对亲人的话化作了两篇诀别书。《秉父书》是写在纸张上,林觉民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
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纸短情长,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这段文字表达了他移孝作忠,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勇气。
主座后有一小天井,可以看到林觉民夫妻一坐一立的塑像。1905年,林觉民与螺洲陈若霖后代、陈元凯之女陈意映结婚。陈意映深明大义,两人情深义重。《与妻书》称:“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1911年,林觉民慷慨就义后,陈意映悲痛难抑,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她终因伤心过度郁郁而终。
林觉民《与妻书》
《与妻书》是写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晤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封信感情真切,不仅抒发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深的不舍之情和歉疚,而且表达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慷慨家国情怀。1959年,林仲新把这两封遗书捐赠给了福建省博物馆。
革命党人手持简陋武器攻打两广总督署,入门早已去楼空。在与巡防营的激烈巷战中,林觉民中弹被捕。受审中向两广总督张鸣岐及水师提督李准痛陈时事,怒斥他们。数天后,英勇就义。林觉民参加此役,勇往直前,因心怀“为天下人谋永福”之志。《论语》言:“求仁而得又何怨?”其事迹广受敬仰。
林森敬佩林觉民的精神,将其遗书摹印流传,并撰《林觉民烈士禀父书及致妻诀别书墨迹跋》,盛赞其“临大事从容不迫”。1912年2月,福州召开追悼会,追思英雄。林孝颖作挽诗曰:“赵佗台迥北风凉,藁葬荒丘半幼殇。一死自酬他志愿,初闻直碎我心肠。黄花吊客倾铅泪,白发衰翁对影堂。东海明年樱再发,君行应念旧同裳。”并作《挽子》联曰“汤武非圣人,千古相传谬论;彭殇同一视,而翁何爱残年。”
辛亥广州起义后,同盟会捡拾烈士遗骸,得七十二具。革命党人潘达微营葬于白云山麓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因此世人称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民主革命浪潮更加磅礴,人们解放思想,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终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冰心 ,1900年出生在福州南后街隆普营内。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1903年迁居山东烟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举家回迁福州,住进了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大宅子(现杨桥路17号)。这里本是林觉民的故居,林觉民遇难后,林家变卖住宅离开,由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购置。
冰心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故乡福州。她生于福州,但只回过两次福州,且前后住过三年时间。
1911年,她同父亲回乡省亲,对故乡有更多认识,对戚继光抗倭、征东饼以及福州传统习俗和文艺,记忆尤为深刻,在散文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挚情感。她在《我的故乡·自序》中写道:“故乡在我的回忆中,永远是明丽温暖的......在我心梗上.….…深深刻下了一幅极其绚丽鲜明的画图。”在《我的父母之乡》中,写下“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儿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民国元年(1912)秋,她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在校时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国文成绩最佳。
冰心一生坚持写作75年,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经历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当代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开创了“冰心体”文学样式。她一生发表大量作品,所创作的散文和小说诗集有《小桔灯》、《拾穗小札》,《樱花赞》等,皆脍炙人口。冰心还勤于翻译,出版的各种译作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获黎巴嫩总统授予的国家级雪松勋章。
1956年7月,冰心由雷洁琼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名誉主席。
冰心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提高教师待遇、恢复设立教师节呼吁建言。她是民进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民进新老会员,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和民进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冰心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冰心一生充满童真感情,钟爱山水、花木,热爱祖国人民,眷恋自己的家乡。她倡导“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践行大爱精神,温暖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她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几千年来,随着文化的渐变,城市布局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均有着不同的表现类型,里坊制度便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代城市形式,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传。
福建历史悠久,周称东越,土著系闽战国中期越族南下,秦置闽中郡,汉立闽国。
据史记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闽者八族”(指中原地区林、黄、陈、詹、邱、何、胡八姓为避战乱迁徙入闽)。
中原人入闽后与闽越土著长期融合,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中原文明,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八闽文化,促进八闽大地的经济繁荣。
三坊七巷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建筑,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建筑的美,坊巷中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
编发:铁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