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
宁山:曾经号称宁阳主山,小到超乎想象,怎么还以宁山之阳取作县名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很神奇,创造万物,皆循天道,没有一样是多余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山有水,方为兼美。宁阳大地历史悠久,自古山水相宜,山川秀丽,万木葱茏,稼穑深秀,万代子民,才得以生生不息。
一直以来,本公众号发文对宁阳人文历史进行了推介,接下来继续推送人文历史文章的同时,对宁阳大地秀丽山川进行介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本文说说曾被称为宁阳主山的宁山。
宁山,康熙壬子(十一年,1672年)《宁阳县志》记载:“在县北十八里,坐落伏山店南。俗呼为露顶山。堪舆家言,众山皆大而小者为尊,宁山独小于众山,邑在山南,故曰宁阳。”
伏山店,村落名,今名前伏山,属伏山镇。历史上凡是以某某店给村落起名的,大多因这里曾经济繁华店铺多,或者某店出名。如本县内的云山店、葛石店等,均属此例。
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阳续志》载:“宁山,在县北十八里(伏山店南)。不甚高大,而为邑主山。邑在山南,故曰宁阳。”县志中这两条文字记载,都说明了伏山的地理位置,即位于县城北十八里,前伏山村南。
《宁阳续志》说宁山“不甚高大”,常理而言,既然为山,再不高大,至少也得有个几十米,甚至一二百米高,起码远望有峰,近可攀登,山岭逶迤,山高谷低——总得有个山的样子——要不怎么称得上山呢?
其实说起来,这宁山还真出乎大众的想象。虽然叫山,但既没有山峰,还几乎看不到石头,岂不怪哉!康熙壬子《宁阳县志》记载宁山“俗称露顶山”,可见历史上,此宁山的确不大不高,仅仅露出个山顶而已。这就不难想象宁山有多么的小了。
《明清宁阳县志汇释》注解说:“宁山,高出地面不过10米。经采石而被削平,仅存遗迹。”经年累月的采石,的确可以让一座山夷为平地,但也绝非十年几十年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而且山被削平了,总该有烂山根存在,土质不行长不了庄稼,但可杂草丛生,周围高低不平,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山地。但事实上,伏山镇所在地,南起前伏山村南,北至后伏山村北,都是一片沃野,地势平坦,东西南北大道直通,附近前伏山、陶邵村、施家村、后伏山等几个村庄比邻,大道两旁众多房舍、店铺林立,要不说,谁也不会想到紧邻前伏山村南头的地方,就是宁山所处位置。可见宁山不知经历过多少年代的地质变化,已渐渐隐没于地下了。
既然宁山不高大,却又说是宁阳主山,令人不解。康熙壬子《宁阳县志》说“堪舆家言,众山皆大而小者为尊,宁山独小于众山,邑在山南,故曰宁阳”。意思是说,据堪舆家(风水先生)说,众山都大,其中较小的为尊,宁山比周围众山都小,便以它为尊。宁阳县城治所在宁山之南(山之南为阳),因此得县名宁阳。安常理,山峰巍峨,高大雄伟壮丽,才可以为尊,而以众山之中较小的宁山为尊,这恐怕不大好理解。若是为了给宁阳命名找个理由是因县城位于宁山之阳,因以宁山为尊,则不免牵强。要说“山名是取安宁、宁静之意”(《宁阳历史文化大观》),宁山虽小,但它寓意“安宁”“宁静”,以此取县名宁阳还可以说得过去。
另据1994年版《宁阳县志》记载:“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于宁山之南置侯国,名宁阳,后称宁阳县。”这样说来,还比较令人信服,然而也有不同看法(参阅文末链接文章),这里姑且不论。
现如今,宁山遗迹就在前伏山村南路西伏山镇中心小学院内,仅存一个小土包,要不是这里立有亭子,且有文字介绍,经过的人都可能认为这小土包仅仅是人工筑成的假山(虽然看不到石头)景观,而不会想到这里是宁山遗址。
宁山,宁阳人也称之为“至京山”。位于南北古驿道旁,据说因此山到北京的距离与到南京的距离相等而得名。宁山(至京山)附近村庄稠密、人口众多,大约从民国时期开始,至京山成了挖土采石的场所,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本不高大的至京山被采挖殆尽,只剩下一点山根。后来,筹建宁阳十五中,原至京山残留的一个小山丘,居于校园正中,1999年宁阳十五中整建并归宁阳一中,习称“宁阳一中北校”,2003年,为美化校园,并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宁阳一中对北校校园进行整体设计,以宁山遗址为基础,用土石重新筑起一座小山。山上建有一亭,名曰“至京亭”。小山东面留一绝壁,上书“至京山遗址”与“至京亭”等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宁阳历史文化遗迹的寻求,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宁山这一曾被誉为宁阳主山的历史文化遗迹。
————
文献参考: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宁阳县志》;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明清宁阳县志汇编》,2003年版,丁昭编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