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香火鼎盛的庙宇,也曾是书声琅琅的学堂,更是豫西抗战的热血战场。
它就是,位于洛阳偃师的泰山庙。
01
泰山庙,坐落在偃师市缑氏镇缑氏村中东部。
它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也就是公元951年。
这庙命运多舛,历经多次倾废,又几经修葺。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仍有相当大的规模,总占地40余亩。
泰山庙风格独具特色。
泰山庙坐北朝南,山门为三洞券拱式,上面筑有歇山抹角大殿,翘脊挑檐,雕梁画栋,有一种古朴的美。
门楣上有“齐天楼”匾额,这名字大有来头,因为唐玄宗封泰山之神为天齐王,所以得名。
大门下墙边还竖着乾隆时的碑两通、三贤祠碑、《重修泰山庙大殿记》等。
02
泰山庙,不只是一座庙,还是偃师高中的前身。
1935年,洪水淹了偃师老城,由于泰山庙屋舍众多,偃师中学迁入庙内。
谁也没想到,这座古庙竟成了豫西革命的摇篮。
刘晋清、吴芝圃、杨章武等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在此执教,秘密发展党组织。
1936年,偃师县临时支部在庙内成立;次年,县委正式组建,“民族解放先锋队”也在此诞生。
200多名学生中,党员和“民先队”成员占了大半。
他们传阅进步书刊,组织抗日游行等活动,还成功逼退了国民党派来的反动校长。
1939年,全县党员已达1046人,58个支部向延安输送了大批干部。
然而,1940年,叛徒武宪周叛变,党组织几近暴露。
大批党员紧急转移,革命火种这才得以保存。
泰山庙,见证了思想的传播,也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03
1944年,日本鬼子来了。
国民党驻豫军队,逃了。
偃师沦陷,偃师中学被迫关闭。
缑氏,位于偃师南部,是扼守洛阳、登封、偃师三地要道,更是通往佛光峪的咽喉。
1944年底,日伪“扫荡”偃师南部山区,想占据佛光峪,结果失败。
不久后,为封锁嵩山区、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在此设下据点。
1000多伪军分驻三处:
一处设在镇中磨扇胡同的五层楼上,有100多个伪军;
一处设在东门泰山庙上,驻着150多个伪军;
一处设在北边的北大寺内,足足有800多人。
三个据点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三个据点的头儿,叫贾世勋。
这是个狠人,想方设法逼手下卖命,不然就拿人家人开刀。平时,手下吃喝嫖赌,他基本都满足。
一到打仗,就逼着他们玩命上。
04
1945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决定:第一仗打缑氏的据点。
1945年4月20日,战斗在多处同时打响。
泰山庙地势险要,天齐楼高几丈,机枪一架,跟碉堡似的。
凌晨3点,我军发起攻击。
战士们奋不顾身冲了几次,都被机枪压了回来。
眼看迫击炮弹只剩3颗了,庙门还是没打开。
皮定均下令停止进攻,他把刚抓的俘虏集合起来,厉声喝问:“谁是炮手?”
俘虏们都低着头,没人敢应声。
皮定均一眼瞅出有个人和其他人的表情不一样,直接喊他:“你是炮手,打不中门楼,就宰了你!”
这名俘虏伸出大拇指瞄了瞄,按下迫击炮按钮。
“轰”的一声,目标击中,庙门很快被打开……
没多久,泰山庙和五层楼都插上了红旗,北大寺的伪军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
缑氏战役后,日伪军元气大伤,再没精力组织大规模兵力,进犯佛光峪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战局面焕然一新。
在战火中,千年泰山庙,见证了中国人抗击日寇的英勇、热血和牺牲。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抗战史,默默提醒后来人:和平不易,应当珍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