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
是由四个水系组成的复合水系
西江水系
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
自西向东流
北江水系
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小茅山
自北向南流
东江水系
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桠髻钵山
自东北向西南流
三江奔流至地势平坦的珠三角地区
汇入珠江三角洲水系
漫游溪流长河
俯瞰八门入海
寻访岭南水乡
饱览繁荣都市
《广东印记》之
《珠江三角洲水系》
将带你一起
感受珠三角诸河的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流域面积2.68万平方千米
珠江三角洲水系,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流域面积2.68万平方千米。
水系范围包括西江、北江在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以下,东江在东莞市石龙镇以下的网河水系,以及注入珠江三角洲的潭江、流溪河、增江、深圳河等诸河及其支流,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八大口门注入南海。
思贤滘
虎门入海口
横门入海口
航运发达 港口繁忙
因地理位置独特、水运条件优越,珠江三角洲水系沿岸的先民很早便懂得借助舟楫之利。
珠江三角洲水系水路交错
据《广东省志·水运志》(2006年版)记载,秦汉时期,西江、北江、东江的水运活动已较频繁,濒临珠江三角洲水系出海口的番禺与南洋各地已有海外贸易往来。
隋唐时,广州发展成国际性港口城市,中外商客云集,不仅拥有坡山码头、光塔码头等设在内河的内港,扶胥港、屯门澳等设在沿海的外港也相继兴起。从广州起航前往波斯湾、全长约1.4万千米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
十六、十七世纪,当时的广州外港澳门港(时称“蚝镜澳”),是东西方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港。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指定广州为全国唯一对西洋通商的贸易口岸,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黄埔港及十三行的外贸活动因而空前繁荣。
扶胥古埗牌坊
今天,在珠江三角洲水系出海口及内河沿线,一批现代化港口正接续使命。
广州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中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深圳港,拥有全球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以及国内首座沿海LNG码头及接收站。
广州港-黄埔港区
广州港-南沙港区
深圳港
佛山港,广东省首个内河“亿吨大港”;珠海港,服务于珠海市外向型经济和临港工业发展;东莞港,让东莞制造通过更加便捷快速的渠道走出国门;江门港,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连接港澳市场的重要口岸。
香港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国际集装箱港口之一,也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主要枢纽港,有80多条国际班轮每周提供约500班集装箱班轮服务,连接香港港至世界各地500多个目的地。
香港港
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水系,不仅助推着珠三角地区航运、商贸的发展,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从宋代起,大批中原士民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推动了珠江三角洲水系的治理与开发利用,为珠三角地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们为防洪灌溉,在珠三角诸河沿岸修筑了众多堤围,并结合珠三角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这种生产模式,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缫丝业、丝织业的兴旺。
20世纪80年代,桑基鱼塘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在亚洲、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试行推广。这种资源利用组合方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对世界农业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桑基鱼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千年来,珠江三角洲水系既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国的农业、商贸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孕育了珠三角城市群。其中,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市、江门市新会区2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香港、澳门2座国际都会。
广州
佛山
中山
香港
澳门
如今,人们建设了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保护了珠三角诸河流域内的生态多样性。
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2024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这项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引水的工程,解决了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的问题,将改变广州市南沙区及深圳市、东莞市单一供水格局,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还将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这些举措,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鲤鱼洲取水口
「链接」珠江三角洲水系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