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水·潭溪,如一幅秀美画卷。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古老的战鼓如今化为龙舟竞赛的鼓点。
文/春晓 图/胡灵芝
武水,沅江支流,从亿万年走来,生于昆仑余脉、长于武陵深处、远于武溪老城。其源头之说,一说源于花垣县雅酉镇坡脚村老人山,一说源于花垣、凤凰和松桃两省三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绵延150公里的武水,在花垣段称高岩河,吉首段名峒河,泸溪段曰武水;少数民族语言更多,苗语、土家语等,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河不同名,说的就是武水这样的情形吧。
其实,事物存在的普遍意义并不在于空间的浩渺、时轴的短长、名姓的异同,而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她的依赖度和民族文化的辨识度。苗族史诗《古老话》真实地记述了苗族先民长途跋涉的艰难历程:“……沿着峒溪,理着峒河;出自泸溪,起从辰溪;上来河溪,来到潭溪;沿河上到乾州,沿江上到吉首。” 武水,自然地成为了苗族等多民族大迁徙的中转站、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碰撞地、土家苗寨儿女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秋韵
暮雨晨风,阳光正好。武水国家湿地公园草地上,大人与小孩,或躺或坐或行走,尽情地享受这无边的欢愉,此时的天空、草地、流水,还有这微风,都属于个人,无关你我。七八个垂钓者,有坐着、有站立,零零散散,临河瞩目钓竿的瞬息动静,收获的多寡定数,在些许期盼中沉浮,在无聊时间里溜走。不知名的鸟儿掠过水面,似沐浴、似觅食,身姿轻灵,巡游这一域家园。野水鸭,一只、两只,要么独处、要么双栖,时而呼朋引伴似地钻出水面,时而捉迷藏似地潜入水中,浮游与沉潜之间,快乐的是生命的自由。
站在武溪网红桥上,凭栏远眺,思绪千年。
武溪老城,一座拥有1400年建县史的悠久古城。据记载,南北朝梁萧衍天监十年(511年),置卢州,以水为名曰武溪,州治设今老城东北郊。梁萧铣鸣凤三年(619年,唐武德二年),始建卢溪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为泸溪县。1953年3月建镇以来历经6次区划调整——1995年,县城从武溪老城整体搬迁至沅水上游10公里处的上堡乡白沙村。作为千年古县城,有盘瓠轶事、有屈原哀郢、有马援题诗、有从文留墨。天桥揽胜处,绝壁天梯佛道合一;武水拖蓝里,一曲高腔余韵绵长。三十里城池环卫安澜,二十一石桥波心荡漾,二十五街巷曲径通幽,十一城门热闹了轿来商往……而这一切,因下游五强溪水电站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一经搬迁,又几遭洪水肆虐,老县城一度人去楼空……
五里洲,旧称武口洲,也叫小清浪滩,是沅水与武水交汇而形成的冲积小平原,因洲南北长五里,故又称“五里洲”。传说,洲下藏有一对金鸭,水涨,金鸭上凫,洲也上涨;水落,金鸭沉水,洲也下沉,千百年来水患无忧,村民自豪地说,这是卢山护佑、神水赐恩、金鸭报福。据清《泸溪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江西安福进士王庭珪贬谪泸溪,寓居五里洲十年,自称“卢溪先生”,著有《王卢溪文集》。县令仰慕他的才学,在洲上修建东洲书院供其教书授课、著书立说。泸溪官员不经意间的善举,顺应了宋代书院的盛行。东洲书院名虽远不及此时的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显赫,却开了湘西书院建设之先河,比吉首市明正德年间苗族教育家吴鹤创建的潕溪书院早了近400年。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在脚下的峒河一桥建设上得到物证。1975年,泸溪修建“武水大桥”,囿于困境,只得拨款24万元。泸溪上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历时一年,建成一座长248米、宽7米、设有双向人行道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具有时代精神坐标的两块石碑立于桥头两侧,后来还在桥北建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忠字碑伟人像座。“极目远眺,卧龙吞掉一江水;凭栏纵观,飞马踏平万重山。”诗联爱好者用极其夸张的笔墨赞叹大桥的非凡气势。
武溪,中国历史缩影的一隅,从不缺少“硬骨头”。
张世富,16岁时投靠湘军水师杨岳斌,1884年中法海战时,率领的凯字营因受“勿轻起衅”和“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绥靖号令的制约而伤亡惨重。他出离愤怒,宁愿死于军法处置,也决不束手待毙,下令开炮坚决还击。“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张世富的告捷,挽留了清朝廷的最后一点颜面。于是朝廷提拔他为松江提督,赏穿黄马褂。但英雄最后宁饮毒酒而慷慨赴死,也不愿受害于主和派的谗言,无愧于“刚勇公”谥号。他的棺椁千里运回故里后,葬在岩龙头母亲墓旁,以示忠孝两全。
黄尊三,清政府选送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在日留学期间,追随孙中山、黄兴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主张。“九·一八”事变后,不满时政,弃官回乡,捐资办学,成立泸溪简易师范学校,出任校长,并创办县立简师附设初级中学——泸溪县第一中学雏形,启智润心,为桑梓培育人才,践行“我对国家誓作最后之贡献……以文字报国,也算尽我之天职”的铮铮誓言。
龚德柏,一位性格鲜明、争议颇多的泸溪“狠人”。沈从文称赞他国难当头时,是振臂高呼“小日本并不可怕”的坚定抗日分子。曾留学日本的他,预见性地提出了“中日必有一战”的判断,并以少将顾问身份随何应钦赴芷江、南京接受日本投降。他从事新闻工作,猛烈抨击时政,多次被捕入狱,新闻界称他为“龚大炮”。
青山不墨,流水无声。武水,历经过辉煌、见证过脊梁、滥觞过苍凉。千秋功过,孰与评说?卢山不语,武水无声。
秋色
两山隐隐相对出,一水潺潺自西来。沿河而上,一路向西。山,高峻起来,犹如斜摊开的山水书画卷,层层叠叠、深深浅浅,厮守脚下时而潺湲、时而狂野,时而清澈、时而浊浪的武水,而武水的奔流、武水的哀嚎、武水的号子,无不应和着两岸人事的哀乐。
秋日朗照,武水流韵,目光所及皆为唐诗宋词。武水是湛蓝的,公路旁的绿树、山涧里的竹林、峰脊上的灌木,倒映水中,用秋的这最后一抹绿色,定格了一幅武水秋韵图。武水是透明的,长空悬影,游鱼翔集,细虾穿藻,嶙石见底,秋来何物最关心?河滩垂钓几渔翁。武水是温柔的,沿河梯级开发的水电站,虽远去了“嗨嚎嗨!嗨嚎嗨!嗨嚎嗨!”的船工号子声,却休养生息了峒河人家。
洗溪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据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辰州为辰州卢溪郡,县治西迁至洗溪口。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迁至卢江口(今老城楠木洲)。陆路相对闭塞、水运相对困难、地形相对狭小的洗溪口,为何能成就四百年的县治?史书没有记载,现今无法考证,只能任人神想了。
武水可以作证,洗溪历史长河中最为沉重的事件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的边民暴动。四都坪人龚志能、田仕罗率领苗瑶汉人民起义攻打县治洗溪口,焚烧县署,官吏逃亡。史志的记载轻描淡写,寥寥几语,而边民暴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可以遥想,施政之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二十字箴言告诫,一定繁荣了人间烟火,物阜民丰的清明上河图场景清晰可见。可以遥想,朝纲乏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般兵器登场,一定是民不聊生,武水余波激起五百里外钟相杨幺农民运动的揭竿而起。直至1945年“窑洞对”,才找到了终极“解码”。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拼搏精神,激励全县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1962年3月,驻泸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会议提出“关于加快建设峒底电站的议案”得到省、州批复同意,从1963年9月开工到1965年9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短短两年时间,修建了长230米、高8米、顶宽1.5米拦河坝和装机容量为720kw的湘西州域梯级开发第一座水电站——峒底电站,并吸引了当时在华留学的部分越南籍学生前来参观,让越南国内水利建设有了“泸溪样板”。
秋月
青山远黛,秋水含烟。循着山脚,沿着武水,驰骋319,我们一路向西。褶皱的青山,晚照的天空,偶尔点饰的几间小屋,和美为一幅秋景图,仿佛西洋画遗落在武陵山涧,又似梦幻的九寨沟蜃楼而至,又如苗族数纱腰带的缠缠绵绵。美到极致是无声。作为过客,不必惊扰这一方山水的静美。
潭溪到了,时间已近傍晚。潭溪,因丹青河、白虎溪两水自东北向南流入武水,三水交汇形成一深潭而得名。
武水,流淌着传说和神话的生命之河,无不映照着农耕文明对水的依赖、民族图腾的自然崇拜和巫傩文化对神的信仰,峒河龙女的传说,信奉着一诺千金;盘瓠与辛女的峒河之盟,追溯着苗族先祖的身份认同;赶尸匠过峒河,神秘着巫傩文化的故土难离;鸳鸯石的爱情悲剧,演绎着民族融合中的爱恨情仇。
“五龙节”为潭溪独有。据说,清光绪年间,有一年插完稻秧后,久旱不雨,溪流干涸,田地龟裂。于是,潭溪人杀猪宰羊,敲锣打鼓,划着龙船浩浩荡荡地到土麻寨龙头潭里祭龙求雨,祈祷风调雨顺。龙王感动于人民的虔诚,要风刮风,要雨下雨,天遂人愿,当年就得到了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从此,潭溪每年清明过后的第五个辰(龙)日便举行规模盛大的舟赛比赛活动,俗称“五龙节”。
如今,“五龙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展示不服输的族群凝聚力和苗汉儿女真性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乾嘉苗民起义的战鼓化作而今“五龙节”龙舟竞赛的鼓点,在年年竞渡中完成历史伤痛的和解。潭溪,还被语言多样性联盟认定为最为濒危的极度濒危语言——藏缅语系中土家语孟兹语系“唯一”的方言区,主要分布在下都、铺竹、波洛寨、且己、下且己、大陂流、小能溪、梨木寨、土麻寨等九个村寨,成为藏缅语在苗语、瑶语、汉语中的语言孤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实际能说孟兹语方言的不足2000人,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不能停留,我们的目的地在潭溪与河溪交界的麻扎渔梁村。这不仅仅是武水“源头”、峒河“尽头”,更是泸溪与吉首共有的一块英雄之地、共述的一个英雄故事、共情的一个红色记忆——麻扎渔梁革命烈士公墓。
300年前,清朝在此处设立驻军所。300年后,解放军战士血染渔梁滩。为保障1950年春节物资供应,乾城(今吉首市)县人民政府组织部分商户赴常德采购食盐、布匹等物资420吨。船队行至泸溪县城时,有消息说潭溪一带有土匪要拦路抢劫,于是请求武装押运。
1月9日,解放军第47军139师416团山炮营三连三排30名战士武装护卫48只运货小船从老城东门码头逆武水而上。10日凌晨,船队到达潭溪与河溪交界的麻扎渔梁滩时,遭到匪首徐汉章部下杨云飞纠集余股土匪1000余人的武装伏击。激战3个多小时,200多名船工除1人受伤死亡外均安全撤退到松柏潭地区。但终因寡不敌众和弹药不足,副连长王贵学等24名解放军指战员壮烈牺牲。多行不义必自毙。8月7日,潜逃至常德的杨云飞被抓获,9月8日,公审后被执行枪决。
历史值得铭记,英雄值得敬仰,英灵值得守护,精神值得传承。1981年7月,泸溪与吉首政府共同出资建立麻扎渔梁革命烈士公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赓续红色基因。向明德,抗美援朝复员军人,第一代义务守墓人;张仁旺,曾经的村民兵营长、湖南第二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近30年的第二代义务守墓人,他们一生践一诺、无悔护忠魂,用近半个世纪的执着,守护烈士英灵长眠安宁。
不必言语,撷一束野菊花敬献于墓前就是最好的仰望;只需静默,许一颗虔诚的心愿就是前行最好的纪念。让我们默默记住这24位英烈的名字。
玄月既上,夜色深临。月光,缓缓地晕在河面上,或远或近隐在枝叶间,或明或暗漏在公路上。光明无处不在,而我们在武陵山下、武水河边、潭溪夜空,向你们道一声晚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