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时刻,站在熟悉的办公楼下,望着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内心满是感慨。从明天起,时间真正成为了自己的。可一晃退休三年,我深切意识到,许多想做之事,趁着身体还硬朗,尽早行动才不会留遗憾。身为一名大半辈子都在带团的资深导游,真心想向每一位刚退休的朋友说:退休后的五年堪称人生最后的 “黄金旅行期”。此时,时间充裕,体力尚可,更关键的是,那份说走就走的冲劲依旧未减。要是错过以下这四种旅行体验,等 70 岁时再想去,恐怕真的有心无力了。
尝试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
不妨大胆尝试从未体验过的旅行方式,为退休生活增添别样色彩。比如驾驶房车开启一段漫长的旅程,像沿着风景绝美的 318 国道前行,在移动的 “小家” 中,尽情享受自由随性的旅途,随时停下脚步,深入感受每一处的独特魅力;或者效仿背包客,开启一段经济实惠的穷游,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与旅途中的人和故事亲密接触。曾遇到一位 63 岁的退休大姐,驾驶房车从广州一路向北,最终抵达北京。一路上,狂风暴雨未曾阻挡她的脚步,陌生人的善意相助更让她倍感温暖,每天都充满着未知与惊喜。大姐感慨,这次旅行让她找回了年轻时的勇气与活力。年轻时,因责任在身,不敢轻易冒险;年纪大了,又常因安全顾虑而却步。唯有退休后的这几年,经济稳定,生活暂无过多牵绊,正是勇敢踏出第一步,尝试新事物的绝佳时机。
深入少数民族村寨,沉浸式体验生活
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景区游览,而是真正深入到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深入学习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我的朋友玲姐退休后前往贵州的一个苗族村落。初到时,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诸多不便。但一个月后,她不仅能用简单苗语交流,熟练掌握苗族刺绣针法,还在当地小学担任义务教师。村里的苗族阿婆说,十分欢迎外地人前来,分享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欣喜有人认真了解他们的文化。离别时,全村人夹道相送,那场面令玲姐感动落泪。她坦言,这一个月的经历,比以往所有旅行加起来都更具意义。这样深度的文化体验,需要充足的时间与开放包容的心态。年纪过大,可能难以适应新环境;年纪太轻,又缺少那份沉静与耐心。只有退休后的这段时光,才有机会真正融入另一种生活,收获珍贵的人生感悟。
开启高海拔地区的朝圣之旅
西藏的冈仁波齐转山、四川的色达佛国朝圣、云南的梅里雪山朝拜…… 这些旅程,不只是身体的跋涉,更是心灵的净化与洗礼。曾经带团前往西藏时,一位 61 岁的退休工人老张令人印象深刻。在拉萨大昭寺前,他跟随藏民虔诚磕长头,一坚持就是两个小时。老张说,那一刻,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高海拔地区对身体考验极大,年龄越大,适应能力越弱。见过不少 70 多岁的老人,满心向往西藏,却因身体条件限制,只能无奈放弃,留下终生遗憾。而且,这种精神层面的体验,需一定人生阅历方能领会其中深意。趁身体还能适应高原环境,趁心灵仍渴望净化升华,踏上朝圣之旅,给灵魂一次深度滋养的机会。
来一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火车慢旅行
不选择风驰电掣的高铁,而是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或普通快车。从东北的哈尔滨一路驶向西南的昆明,又或者从西北的乌鲁木齐开往华东的上海,花上两天一夜,静静观赏窗外景色,从银装素裹的雪原,渐变为广袤无垠的草原,再从戈壁荒滩过渡到温婉秀丽的江南水乡。认识一位李师傅,退休后 62 岁那年,决定乘坐火车从北京前往拉萨。他笑言,年轻时总坐飞机出差,从未好好领略祖国山河之美。火车上的两天一夜,结识了热情的藏族小伙子,跟着学唱歌;和四川大妈学会了打麻将;还与退伍军人彻夜长谈,交流人生感悟。
“那次旅行让我深深惊叹,原来中国如此地大物博,原来旅途中的风景,丝毫不逊色于目的地。” 李师傅谈及此事,满脸笑意。这种慢节奏旅行,年轻人嫌耗时太久,年纪大些又怕路途折腾。唯独退休后的这几年,既有耐心品味慢生活,身体也能承受长途旅行的疲惫。更重要的是,在火车有节奏的摇摆声中,能重新认识这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发现别样的美好。
这四种旅行体验,每一种都对体力、时间、勇气有着较高要求,它们远超普通观光旅游范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时光不等人,身体机能逐年下降,有些体验一旦错过,便再难追回。所以,趁着退休后的前五年,身体硬朗、内心充满热忱,勇敢地踏上这些旅程吧。不要等到若干年后,坐在摇椅上徒然懊悔当初没有勇气出发。毕竟人生短暂,有些路,走晚了就力不从心;有些风景,看晚了可能就无缘得见。一个人也好,与老伴相伴也罢,重要的是在生命仍充满激情时,给自己的人生一份完整的答卷。如此,当真正老去的那一天,方能笑着说:这辈子,没有留下遗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