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阳市民生路好吃街,各类非遗、老字号、特色餐饮店铺林立,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在熙熙攘攘的街区中段,一条窄窄的巷道尽头,就是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讲解员何松艳深情地讲述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将游客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以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许多工厂、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迁到西北和西南。贵阳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的南大门,处于抗战后方通往境外(滇缅公路、滇越公路)的咽喉要地。
鉴于贵阳所处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1938年12月上旬,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常委叶剑英从湖南去重庆途经广西桂林,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研究决定在贵阳设立一个公开的办事机构,并定名为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由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副官长袁超俊负责筹建。
袁超俊接受建站任务后,于1938年12月下旬率领人员到达贵阳,着手筹建交通站。刚到贵阳时尚未找到办公地,他就到曾就读的贵阳达德学校请求支持,得到原校长黄齐生和时任校长曾俊侯的支持。1939年1月3日,初设于贵阳达德学校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正式挂牌成立。
由于早期借用的达德学校即将开学,在共产党员高言志的协助下,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搬到了六座碑(今民生路41号)租用民房办公。
“选址很讲究。”何松艳指着院内的一口水井解释道,为防止敌人通过挑水来估算交通站的人数,特意找了带水井的院子。
水井
彼时,贵阳虽然远离战场,但是仍遭到日寇多次轰炸。袁超俊等人意识到,必须在贵阳城外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于存放各类抗战物资。时任永年药号职员的宋鹤轩,将自己在威清门外一栋房屋租借给了交通站,将此建成城外物资转运场。交通站设立后最多时工作人员有20多人,除站长外,设有会计、出纳、收发、公务员、警卫员以及司机和押车副官。
作为抗战初期联结华南、华东和抗日圣地延安的西南交通中转枢纽之一。八路军贵阳交通站仅在1939年夏季,就先后向重庆、延安转运了150车从香港、越南等地援助八路军的弹药、汽油、机油、道奇卡车、药品、医疗器械和通讯器材等军需战略物资。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3日晚,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被国民党贵州当局查封,7名工作人员被捕,袁超俊因为公务在重庆而幸免于难。经周恩来和叶剑英在重庆多方交涉,这7人直到当年8月才获释。
至此,这座“红色枢纽”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在贵阳的革命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1982年,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贵阳市对旧址进行了修缮,增设陈列展览。
讲解员讲解
“去年10月1日,修缮后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免费面向社会开放,成为贵阳红色文化新地标。”作为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的管理部门,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眉介绍,四个展馆内,珍贵的历史照片、部分实物、影像资料等,生动而具体地记录着交通站成立的经过、历史任务及斗争场景。
“我们将持续收集整理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的历史资料,加强挖掘研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提高覆盖面和感染力,让更多人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和力量。”杨眉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蒲艳梅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