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5月8日上午,我们战友军嫂一行8人在沧州市依依不舍,辞别傅献山政委和嫂子,踏上了归宣旅途。途中有个河间府署,决定顺路去眊眊。

中午,在河间市区(县级市)找到一家名食店,吃过驴肉火烧后就到了河间府署门口。为了在正门前拍一张人员齐全的合影,我们请门口一个保安给拍照。有队员问:“你说话怎么有点像保定口音?” 保安说:“我们离保定不远了,河间被夹在保定市和沧州市之间,两边的口音都有点,成了二介杠子了。”[呲牙][呲牙][呲牙]

这些年,我们曾去过不少署衙,县署、州署、府署及都统署、总督署建筑都差不多,说不同的是规制不同,大小不一,一级是一级的规模,不能僭越。

河间府署坐北朝南,始置于北宋大观二年。由于年代久远,毁损严重,2011年开始复建。我们进府署边往里行走边参观,中轴线上依例建有大门、义门、大堂、穿堂(这个有点特殊,除故宫外,唯一的一个地方署衙建有穿堂的建筑)、二堂、三堂、内宅;两厢有司狱司、狱神庙、同知署、土地祠、守真祠、清军衙、清军厅、理刑厅、马政衙、河间驿、理刑衙、巡捕衙等建筑设施;河间市文旅部门还办有一些展览。




参观完这些主要建筑和设施后,我们拐进后花园,与别处不同,这个后花园在内宅的西侧而非后侧。牡丹芍药花正竞相开放,十分美丽,令人欣喜。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包公曾在这里任过瀛洲(河间)知州,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同一时期还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都部署,统辖边防军务,强化边关管理(北边就是辽国)。在河间任过职的还有蔡京、李肃之、王思诚等人,这里边后来有奸臣也有忠臣,不一 一尽述。

还有两处印象深刻:一处是在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碑石铭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其意甚好,对今人也颇有警示与教益,古代文人古文功底不佩服不行。

另一处是大堂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保釐堂”三个苍劲大字,据传是明朝严嵩所书。老严是大奸臣不假,但书法却是一流的。那个“釐”字我们看了半天也不认得,查了一下才知道念lí,其意同厘,保釐堂就是保民平安,厘清政务。

河间自古有之,因处子牙河与古寇水两河之间,隋炀帝时期改称河间。在古代非府即州,有时候府县并存。元朝时,改府为路,明清时去路存府,有“京南第一府”之称。元明清时期,沧州还在河间的管辖之内,河间曾经辉煌过、阔气过,但历史的变迁与行政区划的变更,使河间居于沧州市之下了。

这与正定府和宣化府颇为相似,庄里和口子本属正定府、宣化府之下的小地方,可是人家后来居上,一下把正定和宣化变为区县级别了。河间弄了个县级市,比正定和宣化还强点。[捂脸][捂脸][捂脸]

坐坐知府的官轿

河间方言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说:我姓赵,祖上先前也阔过。赵太爷恶狠狠地说:呸!你也配姓赵?不准姓赵!沧州、石家庄那里的情况我不了解,口子这边说起历史,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有个别人、尤其个别文人,撰写地方历史文章,刻意回避与淡化宣化辉煌的历史,确实存在“不准姓赵”的问题,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最后,录胡考进老战友“卜算子,河间府”词一首:
河间又瀛洲,府署始北宋。
曾见旌旗蔽日来,历任有奸忠。
田沃民勤劳,文化积淀重。
运河沿线一景点,火烧最驰名。


摄影:选自钱旺 郭双忠 胡考进 刘惠 张风英 蔡淑萍 刘惠琴的拍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