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星空、生灵,是许多人奔赴西藏的理由。
但对于福建的这群人而言,西藏的召唤,远不止于此。他们奔赴雪域,不为风景,只为初心。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萦绕在他们心头的问题。
今日夜读,透过三个故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01
风沙里,种出一片紫
在平均海拔超3700米的西藏昌都八宿县吉达乡,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曾长期束缚这里产业发展的脚步。
如今,昔日荒芜的沙地正摇曳着“紫色花海”。这背后,藏着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福州工作组一场对科学与智慧的探索。
2022年,福州援藏队对口支援八宿县,从最初就定下了“产业援藏、旅游兴藏”的定位,尝试了多种可能后,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改变并不大。
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全景。新华网 旦增努布 摄
在组长陈艺森的带领下,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工作组经过大量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八宿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完美契合薰衣草的生长习性。
“选择种植薰衣草,我们更看重的是它不仅本身产生价值,还能够带动旅游发展,给当地培育高附加值的产业,一举多得。”福州援藏队队员说。
2023年5月,福州援藏工作组与西藏榕宿科技公司携手,在高原上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紫色革命”,而这注定充满挑战。
首批在拉根乡大棚培育的种苗“全军覆没”,这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因为西藏的土壤、气候环境独特,种子处理、育苗技术必须从头摸索。
为此,团队沿318国道徒步考察,辗转10余个村落,最终敲定了“双基地”模式,即在气候温和的拉根乡绕巴村进行大棚育苗,然后移栽到沙质土壤广布、日照充足的吉达乡拉然村俄冲进行大规模种植。
薰衣草产业园二期效果图。图源:福州日报
攻克出苗难题后,移栽又成了新的挑战。由于吉达乡午后狂风肆虐,幼苗过弱容易夭折。团队历经百余次试验,终于找到最佳移苗标准。
自2024年初项目立项,短短一年多,就实现两期40万株薰衣草的成功种植,薰衣草出苗率稳定超过80%。
薰衣草花朵盛开。图源:福州发布
如今,一株薰衣草已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文创等环节,百余种衍生产品勾勒出广阔的市场蓝图。
当福建的技术智慧与西藏的坚韧品格相遇,“产业援藏”让荒芜的高原披上了紫色的希望,这不仅是一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是一曲跨越山海的协作赞歌。
02
空白处,点亮病理灯
在西藏昌都,广袤大地孕育着淳朴坚韧的生命,却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相对薄弱的医疗基础,在守护妇女儿童健康之路上面临诸多挑战。
福建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医生吴雪晶,是福建第十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的一员。
她是科室第一个报名的人,因为曾听说西藏的医疗技术和本地差距很大,便觉得“可以去做一点点的事情”。
2022年7月,初到昌都市妇幼保健院,稀薄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给吴雪晶带来身体考验,而眼前病理科的状况更令人揪心:科室刚成立不久,基础设备数量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稀缺。
昌都市妇幼保健院。图源:昌都党建
她还发现,昌都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仅两家医院有独立建制的病理科。病理资源极度匮乏,医生和患者对病理学科缺乏认识,严重制约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
面对如此困境,吴雪晶深感责任重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吴雪晶的悉心带教下,当地医生迅速成长。科室规章也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持续优化。
吴雪晶。图源:昌都党建
2023年3月,昌都市妇女“两癌”筛查中心在昌都市妇幼保健院揭牌成立,已帮助上万名藏东妇女享受到优质病理服务。
2023年11月,病理科顺利开展昌都市首例本土化的术中冰冻,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有力指导。
一年半时间到期后,她本可以返回福建,但她毅然选择延长援藏时间。她说,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能做的东西有限,所以想着趁热打铁。
2024年,在吴雪晶的带领下,昌都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成功获批“2024年昌都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图源:昌都党建
荣誉背后,是吴雪晶的多个日夜坚守,她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大爱情怀,成为连接福建优质医疗与藏东百姓健康需求的坚固桥梁。
和吴雪晶一样,许多人都选择“趁热打铁”。去年3月,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完成45名专技人员中期轮换相关工作,其中33人继续留任。
福建援藏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年龄在工作队中是最小的,只有38.6岁。恰恰是这批年轻人,实现了“大骨节病”“包虫病”“多指畸形”动态清零,成功实施全区“首例手术”2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
03
讲台上,七年育格桑
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48岁的教育援藏团队,在这支队伍中,傅玉香老师尤为突出,她不仅是援藏时间长达7年的“老兵”,更是连续三次踏上雪域高原的队员。
在学生们眼中,她是亲切的“漂亮老师”,更是信赖的“香香姐”。 援藏期间,她所任教的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有约40%的学生成功考入内地西藏班。
傅玉香指导学生绘制中国地图。图源:福建日报
然而,援藏之路并非坦途。 2022年8月,就在她第三次援藏任务开始不久的一个深夜,传来了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意外摔倒,伤情严重,被紧急送医后陷入昏迷,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得知消息,傅玉香泪流满面,心中一遍遍默念:“对不起,老爹!”这份对至亲的愧疚与牵挂,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傅玉香强忍悲痛,选择了坚守。
当时,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正提出要深度打造“闽昌名师工作室”品牌。作为核心成员,傅玉香全身心扑在了工作室的建设上。她坚定地表示:“援藏是我无悔的选择。小家小爱,国家大爱,此刻我除了祈祷,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岗位。待我回家,定当加倍陪伴补偿。” 所幸,父亲经过抢救清醒了过来。
这份担当,让她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行动书写了教师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傅玉香荣获昌都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优秀人才奖。图源:福建日报
近年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开展县域送教送培、赴闽跟岗培训、云课堂云教研,福建的经验、智慧、标准如海浪般层层推进,教育援藏的半径在不断扩大。更多的昌都人收获更开阔的眼界、更多元的选择,还有更丰富的人生。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在福州举行。全会强调,坚持把新时代山海协作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形成极核带动、多点支撑、山海互济、全域协同的发展态势,着力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作出示范。
作为山海协作战略的生动实践,福建省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已走过三十余载。福建从医疗、教育等领域入手,集中力量开展“组团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
如今,历史的重任已传递至第十一批援藏工作者手中。在新时代山海协作战略的引领下,两地携手奋进,必将共创雪域高原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新福建综合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昌都党建、福建教育微言、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等
头图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编辑:吴妃、薛颖
审核:严顺龙、方婷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更多《夜读》文章,请持续关注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