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西太路上的一座禅寺,说是唐玄奘西行取经的第一站。
看来我是格局小了,今天来的这个地方也是唐玄奘西行第一站,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真是一大堆故事,长安处处有故事。
从西安城出了三桥往西,过了太平河七拐八拐,就看到了一个像是体育馆的建筑,后来知道这是国际足球中心。
我导航的是西山寺,从这个体育馆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路拐进去,就到了这个大门前,南面一片刚收割过的麦田,远处是沣东的高楼,近处就是刚过的足球中心。
进来就是一个碧绿的水潭,比一个篮球场大,铁路就从上面一角过。
一个老哥坐在谭边,看样子是骑行过来的。聊会子天,知道这个潭叫做黄堆潭,原来这里的村子就叫做黄堆村,他就是这个村子的人,村子已经拆迁了。
老哥是个有心人,把自己带的茶水倒在谭边,这是祭祀他的一个老师。旁边的黄堆寺(就是西山寺)原来是学校,他的一个老师自溺在黄堆潭中,说是把沤在水的麻推开,跳下去。
那个特殊年月的悲歌。
黄堆潭是有故事的。说周纣交战时,一位神仙从终南山向此射了一箭,人们拔它不出。从西方来了一位莲花道人,顺手将箭拔出,水冒冲天,便成了一个大水潭,这就是黄堆潭。
莲花道人用舌尖点了一下,水中长出一朵大莲花;箭上的土刨在一旁,成了一个大土堆,故名黄堆村。潭中生出大莲花,颜色洁白四季盛开,后来莲花被喇嘛盗走。(西安市周边很多地方都要喇嘛盗宝的故事,很奇怪)
我查资料说这个黄堆潭旁边有圣女泉,说圣女泉乃是长安古地滮池,《诗·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周人定居丰水后才种植稻。清嘉庆《长安县志》:“滮池即圣女泉,在黄堆潭。”
以前这里还是很有名气的,真不是农村普通的涝池。长安处处有故事,每个地方都有出处。
潭水边有唐僧和白龙马的雕塑,上面有文字:
佛光祥映圣女泉,取经求法钵生莲。
玄奘西行伴白龙,一脉香火万古传。
这有说法,说的是当年唐玄奘西行取经从长安城出发,在这里给白龙马饮水,就住在这里。后来取经回来为了纪念第一站,就奏请朝廷修建了这座寺院。
旁边就是西山寺山门,上面写着“面西向东”。一般寺庙的大门都向南开,这里向西,我猜意思是唐玄奘西行,但是心里面想着东边的祖国大唐。
大门前石碑不少,都是新刻的。
门不开,从旁边的路可以进入寺庙,没有想到这个西山寺的规模竟然不小。
看资料说占地120亩,有大佛殿7间,大雄宝殿5间,厢房6间,斋堂3间,寺庙东南有13层佛塔一座。
还说当年唐皇李世民特意给寺庙发了36条御棍,以保护寺产。
看来这个李世民喜欢棍子,不但允许少林寺练棍,喜欢的寺庙还发御棍。据说解放后这里还有十多条,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西山寺是清同治四年回回乱寺庙被烧,解放后寺庙被改成学校,现在是和玄奘法师有渊源的兴教寺和尚发愿重新修建的。
不得不说,西山寺规模真是大,我原来以为就是一座小小的村庙,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大寺院。
西山寺很幽静,周边的村子都已经拆迁。
这里周围不是庄稼地就是才开发的工业区,平时人就少,要不是原本附近的人,人们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寺院。
从头到尾就是看到几个义工在打扫卫生,手脚麻利精神矍铄,
院子绿化不错,高树低草都葱绿喜人,虽然没有太古老的遗迹,但是看得出来,寺庙的管理者是有心的。
个别地方只有几块柱顶石,看着像是明清遗物。
后院竟然都是庄稼地,除了一些瓜果蔬菜,收割完的小麦地里,还有已经出苗的玉米。这在寺院里倒是很少见。
一般的寺院哪有这么大的地方。据说原来的西山寺庙产也不少,有水井有大牲口,经济上自给自足。
民国时在西山寺成立西山寺小学,十里八乡的学生都来这里读书,建国后改名为“黄堆潭完全小学”。
大雄宝殿是1975年纪杨公社在修建纪杨二中时拆除,后来学校不建了这里慢慢的荒了下来。寺庙里的佛像资料更是无从找起。
这个柱顶石算是寺庙中最古老的物件吧
返回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猴子从路旁窜出来,旁边的义工叫着一把抓过去。
这只猴子看着顽劣,但是在义工的呼叫下还是挺听话的。
骑车的老哥说西山寺他们以前一直叫做黄堆寺的。
有些资料把黄堆潭也叫做“黄堆坛”,说是村旁原本有圆形大土堆,村民称做“东台”,说是一座古坛,1958年被毁坏。
叫做西山寺也是有说法的。因为这个寺院位于龙首山上,又处在长安城西,故称为“西山寺”。
古代的地貌早已变化的看不清了,更别说这些年的建设,更让这里的变化天翻地覆。
下一篇,写唐玄奘西行归来最后一站,敬请关注。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