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是海淀的山水名胜,主峰海拔100米,自颐和园昆明湖西望,但见山如剪影,一塔秀立,端的是一座好山。自金章宗时,玉泉山就已成为皇家行宫,建有芙蓉殿。元明以来,玉泉山是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元世祖在这里建了昭化寺,明英宗又建了上下华严寺。至清初,尚存华严洞、伏魔洞、水月洞、罗汉洞、观音洞、地藏洞、吕祖洞、楞伽洞、望湖亭等诸多湖山名胜。玉泉山以玉泉得名,其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是北京多条河流的总源头,被誉为“玉泉垂虹”,是燕京八景之一。有诗赞道: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地连琼岛瀛州近,源与蓬莱翠水通。出涧晓光斜映月,入湖春浪细含风。迢迢终见归沧海,万物皆资润泽功。这些丰富的底蕴,最终成就了一代皇家园林——静明园。今人在欣赏玉泉山静明园的旖旎风光时,可曾想到,作为今日的一代名园、北京西郊风景地标的玉泉山,竟险些毁于一旦。
事情要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说起,这一年,紫禁城内大兴土木,修整内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工程浩大,耗费极多。有个昌平灰户(开石灰窑的人),想趁机作奸谋利,便倡言石灰不敷支用,而从京城附近没有多少可供烧石灰的山,从远处取石灰,则工用之费更大,他诡称西山老虎洞的石头好,适合烧石灰,而且离京城近,容易运输,可以省下不少费用。当时的包衣总首领通某(此人待查),认为灰户说得很对,便上奏并得到顺治皇帝的批准。旨意下,命工部侍郎贾汉复偕本部启心郎雷虎和内官监太监等人,到西山画明地界,准备烧制石灰。
贾汉复,字胶侯,山西曲沃人,顺治二年归清,是个能悉心吏治,为民兴利,有着极佳口碑的官员。当灰户引导贾汉复一行来到准备烧石灰的地方时,贾汉复不禁大惊,说:“这是玉泉山啊,以前我和相国范公(范文程)一起游览过,知道这是京城的龙脉所在,这个奸民,怎么敢诳言耸听,伤害国本。”灰户一时语塞,不能作答。随行的内官监太监很不高兴地说:“我们奉旨来划分地界,又不是看风水的,为什么不奉旨而行呢?”贾汉复说:“旨意安敢不遵,但此山是京城来龙发源之基,是断断不能毁的。山下有泉流入内城,形成御河,从东便门出,汇入通惠河,五坝之水都来自这里,漕运依赖于它,怎么能因为小故而鲁莽从事呢?”于是立即决定停止划分地界,带领一众人等返回京城。
包衣总首领通某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把贾汉复召来,很生气地对他说:“风水之说全是胡说八道,你怎么能深信到这个地步?”贾汉复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意见,抗辩再四。通某又说:“山即使烧毁了,水不是还在吗?”贾汉复耐心地说:“山之有水,如同人身上的血脉,身体都没有了,血从哪里来?”相持不决十余天后,通某突然邀贾汉复协商,勃然变色地说:“玉泉山既然不能凿石烧灰,那当然也不能挖煤了。”贾汉复说;“那是当然。”通某震怒,大声叫道:“京城的人烧水做饭,靠的都是煤,听你的话,那上百万的人家都要断了烟火,你叫大家怎么活啊?”贾汉复笑着解释:“按您所说,京城百万家所用的煤,尽取于玉泉山,那么玉泉山的煤价就与黄金相等了,根本不能供人烧了。浑河(今永定河)以西房山县等地的大西山,每年出产的煤有多少?根本不用取自玉泉山。”通某默然良久,才慢慢地说:“已经有旨意了,你自己去回奏吧。”贾汉复当即起草奏疏,当写到“玉泉山都城来龙,若使烧毁,御河随涸,五坝水渺,漕运难矣”时,通某盛怒之下夺过草稿,一把扯碎,怒斥道:“怎么又将海运的事扯进来了?”贾汉复平静地说:“玉泉之水就是通惠河的源头,为什么不能写进来?”见贾汉复始终坚持,不为自己的威势所动,通某皱眉良久,怒气才稍稍平息,最终信服了贾汉复所说,于是又向顺治皇帝奏明原委,命贾汉复去寻找其他适合烧石灰的山。玉泉山由于贾汉复的独断力争,这才得到了保全,涓涓玉泉之水,方能泽被北京三百年至今。
当时的工部尚书卫周祚,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感佩之余,特为此写了《罢玉泉山烧灰纪事》一文,让后人了解到贾汉复顶着压力,使玉泉山危而复安的过程。而身受其惠的宛平人王崇简更是赋诗盛赞贾汉复道:“巍巍贾公绩,不独昭青史。瞻彼玉泉山,千秋同仰止。”
贾汉复力保玉泉山的故事对今天仍很有教益,在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当今,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利民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实例,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更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来源:北京号
作者:王密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