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中轴线之一,广州传统中轴线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的城市脊梁,浓缩了广州2200多年来从不偏移、不断代的历史底蕴,在城脉、文脉、商脉之中贯通着广州的根与魂。
城建之始的城市底蕴
广州古城建于以北京路为中心的台地地形之上,秦汉时期南越国赵佗建越王台、越王宫、越王井,宋代开始以“千年商道”北京路为主线的古代传统中轴线基本成型,清代随着城市扩展在一街之隔的起义路一带逐渐形成近代传统中轴线。古代、近代传统中轴线分属于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以两片街区为核心的传统中轴线地区一直是广州中心城址所在,并延续发展至今。
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共153公顷的保护范围集中了600多处历史文化资源,向人们展示了独属于传统中轴线的“广府印记”。如以人民公园为核心的区域从隋朝起均为衙门官邸,民国时期中山纪念堂、广州公社旧址分别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广州苏维埃政府;北京路至今都是广州的商业的中心、商贸名街,是千年商贸文化不曾间断的重要见证;海珠广场则是连续32届的广交会场馆所在,是展现广州对外商贸文化不断发展的窗口。
传统中轴线北段整体风貌
双轴并行的城市脊梁
广州的传统中轴线处于历史城区的中心位置,呈现着古代和近代传统中轴线“双轴并行”的独特形式,双轴共同奠定广州古城格局,其建设和发展也体现了广州从古代城市迈向近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至今仍是城市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功能载体。
从越秀山直达珠江边,传统中轴线地区是广州历史城区唯一山、城、水相连,完整体现广州古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核心片区,对广州历史城区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诠释“云山珠水”的形胜格局特征。
传统中轴线格局示意图
生生不息的城市气质
为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越秀区持续投入提升复兴工程,传统中轴线以“补街区短板”提升城区品质,以“原真性保护”促进功能活化利用,以“场景式植入”激发文旅活力,赓续“千年文脉”、展示“千年城脉”、搏动“千年商脉”。
以北京路为代表,自2018年入选成为全国首批11条改造提升试点步行街之一,坚持“一栋一策、与古为新”,提炼街区历史人文特征、景观特色要素以及空间关系要素,精细化修复一期376栋、二期873栋骑楼建筑“岭南特色、民国风情”的历史风貌,将北京路打造成“岭南建筑博物馆”;以广州古代中轴线北京路全线步行化为目标,在2022年6月将步行街南拓至泰康路,北京路主街长度从750米延长至1000米,步行区域总长度从3.8公里延伸至4.7公里,商圈商业总面积扩容至63.6万平方米。在2024年更进一步将步行区域南拓推进至天字码头,实现北京路1.4公里全线步行化贯通,以空间环境改善提升为产业发展筑巢引凤,引入地标经济、后街经济、楼上经济、小店经济、非遗经济、夜间经济“六种”经济,全面提升业态品质,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的新范式。
北京路步行街改造后现场实景图
此外,每逢春节市民都能在此感受到传统中轴线独有的“花城”年味,如在越秀公园举办的花灯活动、在西湖路举办的花市,2025年西湖路迎春花市累计接待市民游客237.9万人次,同比增长9%,总销售额1578.1万元,同比增长4.6%;以城隍庙忠佑广场、府学西街、惠福东路等为支点举办的广府庙会,均再创历史新高。广府民俗不断出圈,是运用场所精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进行空间演绎的有效转化。
2025年西湖花市实景图
传统中轴线与时代新生活的持续交融,体现着广州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千年一脉,山水联城,传统中轴线地区的故事仍在续写焕发新活力。
文、图|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