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中山南路外立面修缮工程已接近尾声,一个个“古早味”店招重现光彩。同时,鲤城区计划将中山南路(涂门街至水门巷段)打造为全省首个海丝中医药文化街区,计划召回老字号,汇聚中医药非遗项目,让市民游客“一站式”领略泉州中医药文化魅力。
近日踏访老街,在正骨文化馆、昌隆参药行、傅氏医寓等老字号中,探寻骑楼深处的千年中医药文脉。
共和参药行
和衷共济传佳话
在中山中路庄府巷口,曾矗立着一家见证民国中医药兴衰的传奇药行——共和参药行。创始人黄锡福14岁入“泉泰”药房当学徒,勤学苦读。20世纪一二十年代,霍乱肆虐泉州,黄锡福无畏疫情救治病患,以赤土水配伍奇方救活垂危长子,更将重症者接入店内施救,以行动诠释济世情怀。
1920年,25岁的黄锡福创办药行,坚守“货真价实”,凭“目测手拈口尝”的绝技享誉业界。他兴办小学、建桥,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支持地下党运药。1956年,共和参药行带头公私合营,黄锡福退休后仍开诊所济世,留下大量医案。
仙苑茶庄
一盏万应五代传
在中山南路580号的骑楼深处,一座名为“仙苑茶庄”的老字号已飘香百年。这里诞生的“虎标万应茶”,承载着五代人的匠心与仁心,成为中山路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
1898年,辞官归泉的王金马在泉州府文庙偶遇五台山隐峰禅师。禅师治愈其子王友情臂疮后,赠予30味草药秘方:“熬汤当茶饮,无病可防身。”后经王金马改良,配以安溪乌龙茶反复熬煮,终成初代茶剂。
1919年,其子王友情盘下“仙苑茶庄”后,前店售茶,后坊制药。父子以“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为灵感,将茶剂定名“万应茶”。后来,泉州暴发了一场疫病,茶庄广赠茶汤救人,因药效显著,百姓赞其“如猛虎驱疫”,“虎标”之名由此传世。
第三代传人王活舟引入科技,优化配方,创新工艺。2022年,虎标万应茶制作技艺入选福建省非遗。如今第五代王俊为、王晶坚守古法烘焙,延续百年仁心。
花桥慈济宫
赠药义诊数百年
中山南路的花桥慈济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宫内供奉北宋神医吴夲。他生前以“按病与药,如矢破的”的精湛医术救治泉州疫疾,逝后受朝廷敕封为“保生大帝”。清光绪四年(1878年),乡绅在此创办泉郡施药局。1985年,义诊所正式更名为“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数百年来,花桥赠药义诊所施药从不间断,让无数患者受惠。
正骨文化馆
医武同源炼医魂
在中山中路花巷口,一栋二层洋楼里藏着一段“拳头与膏药”交织的中医药传奇——此处为泉州市正骨医院旧址,如今变成正骨文化馆,诉说着南少林骨伤医术的百年传承。
20世纪40年代的中山路周边,武馆药堂星罗棋布。1955年,泉州市领导邀集东街益安堂廖尚武等武林正骨高手,将分散全城的武术伤科医生集结成“泉州中医第五联合诊所”。廖尚武带头捐出祖传吊膏与诊疗器具,并联合连清江、庄子深等武术家打破门派壁垒,将庄氏手法、廖氏骨伤等家传医术及正骨活络油、化瘀丸等自制药方无偿奉献,奠定医院根基。
当武术家们将看家本领悉数奉献,泉州正骨终成体系,“整复、推伤、自制药”三宝从此名扬闽南。1959年,诊所升格为正骨医院。几年后在中山路花巷口建造一幢三层新门诊大楼。门诊楼里每日熬制的吊膏香,漫透了整条中山路。
2020年重装后的正骨文化馆,如今已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它不仅是展示泉州正骨中医药文化的一个窗口阵地,更承载着泉州人和海外华侨记忆中“打拳卖膏药”的浓浓乡愁。
昌隆参药行
东南药王显商道
在泉州中山南路花桥亭畔的马坂巷口,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楼静静伫立。红砖拱券间,仿佛仍映照着当年“东南七省药王”陈文卿的风云往事。
清光绪年间,归侨创办的“昌隆参药行”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被晋江人陈三老招股收购。1909年,陈三老的养子、23岁的陈文卿被股东推举为经理。这名年轻掌柜甫一上任,便以独到商业嗅觉打通南北药材脉络,他直接到东北、华北、四川等药材原产地采购,派伙计常驻上海、广州药郊掌握行情。
昌隆设有门市部零售参茸燕桂等贵重药材,批发业务覆盖晋江、南安等周边县市,存货量与营业额常年居泉州首位。据了解,陈文卿的生意做得很大,以注重信誉、善于经营、信息灵通而成为同业之翘楚,抗战时期被称为“东南七省药王”。
傅氏医寓
仁医济世开先河
在中山路马坂巷7号,一座挂着“傅氏医寓 三世堂”牌匾的洋楼,记录着傅若谦悬壶济世的传奇人生。清光绪年间,15岁的傅若谦在泉州富美柴店当学徒,历经20年淬炼,1924年出道即名震杏林。他常为贫苦患者免诊金并“赊账济贫”,洋楼天井常排满候诊者。
20世纪50年代,他与同仁组建泉州市中医联合诊所,开创福建省联合诊所先河。后发展为泉州市人民医院,傅若谦任副院长。他精研疑难杂症,发掘民间医学遗产,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名老中医,后人多从医。
中山路其他中医药老字号
★泉州市中医外科医院:位于鲤城区中山南路177—179号,其前身为1957年陈韵清、柯波桥等人创办的南门诊所与万寿联合诊所于1960年合并的临江公社保健院,该院于1972年更名为临江公社卫生院,1985年7月改为现名,现为一院两区。
★博山堂名香:这是一家生产香料制品的老字号,1910年由第一代传承人林章水于中山路花桥宫义诊所旁创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泉州著名老字号。如今以“沉瑜香”流传于世,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生堂:清道光年间,永春白鹤拳宗师郭信春开创“疯伤药酒”,该药酒将三十六味药材以古法焙制,再入陈年高粱酒封坛窖藏。这坛药酒,以“春生堂”之名传世200年,其经销店曾设在中山南路。2006年,春生堂获“中华老字号”认证;2009年,“泉州春生堂酿酒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倪鸿记茶庄:中山路67号斑驳的“茶叶门市部”浮雕,铭刻着倪鸿记茶庄的医药传奇。1823年,武夷山清源寺创40味中药茶饼。倪志元于1930年在中山路开设茶庄。1956年,倪氏献秘方助公私合营,助建泉州市茶叶总店。
★周玉苑茶庄:创办于1893年,清代秀才安溪竹园人周修源创立。初创时,周修源肩挑茶叶走街串巷贩卖。后来,他购入中山南路的店铺,正式创办茶庄。时至今日,周家偶尔能找出一两张残破泛黄的毛边纸,上面写的是关于制作茶饼、药茶的配方,墨迹依旧清晰。
★中山路有名的药房:新桥头的苏年福流生药房、金鱼巷口的王承宗三泰药店、打锡街口的何大年永惠药店、马坂巷口的陈振辰南生药房、水门巷口的陈国珍泰明药店、洲顶的叶燕臣自元药房等。
鲤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张素萍、 王柏峰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