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珊姐姐来揭阳旅行,逗留越久,越发现揭阳有一个“独特”的谜题:打开地图,这座地级市的版图如同被随意拼接的拼图:榕城区偏居东北一隅,普宁、揭西、惠来三个县域呈扇形展开,彼此间的联系松散得仿佛只是名义上的“一家人”。有普宁人调侃:“这辈子去汕头的次数比去榕城多,生病直接去广州,孩子上学优先选潮州。”这种“市辖区辐射几乎为零”的现象,让揭阳仿佛成为“散装城市”。
首先,看看揭阳的地理格局:被群山割裂地带
从榕城区政府出发,驱车前往普宁市区大约要40-50分钟,到惠来县城则要1.5小时左右,去揭西更是要翻越好几座山,这种地理上的天然阻隔,早在建市之初就埋下了“散装”的伏笔。潮汕平原虽号称“省尾国角”,但内部被莲花山脉支脉切割得支离破碎:榕城与普宁之间横亘着大南山,往惠来的路上要穿过蜈蚣岭,揭西则干脆藏在凤凰山余脉的褶皱里。
上世纪90年代揭阳升为地级市时,行政版图的划分更多考虑历史沿革。普宁作为潮汕著名的商贸重镇,自古就与汕头、潮阳联系紧密,到榕城的山路反而成了“天堑”;惠来濒临南海,港口经济更加依赖于珠三角的海上往来,对榕城的向心力本就薄弱;揭西是山区县,生活物资长期靠梅州、潮州补给,与榕城的往来比较少。
这种地理位置的天然割裂直接体现在交通上,一直到了2015年,揭阳才开通第一条连接市区与普宁的快速通道,而惠来到榕城的高速公路,至今仍要绕行汕头境内,以至于有惠来渔民笑称:“去广州南沙港装货,比去榕城办手续还快。”交通联系的不便,让市辖区的辐射力如同投入群山的石子,连涟漪都难以扩散到县域。
其次,下辖县域经济有反超市区的情况
在揭阳,“市区不如县”是公开的秘密。普宁的服装市场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占全国内衣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远超榕城的五金小作坊;惠来虽经济欠发达,却坐拥全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广东海洋大学揭阳校区,榕城的高中生想上本地本科,反而要往惠来跑;医疗资源更悬殊,普宁人民医院的床位数是榕城两家三甲医院的总和,揭西人看病宁愿多花两小时去普宁,也不愿去榕城排队。
这种情况,与历史积淀有关。普宁自明清就是潮汕商贸中心,“普宁商帮”的名号响彻东南亚,改革开放后更是靠着服装、药材市场迅速崛起,经济实力长期稳居潮汕县域第一。而榕城作为新建市辖区,既没有汕头的港口优势,也缺乏潮州的文化底蕴,只能在五金、塑料等传统工业里爬坡。
教育医疗的分布更显尴尬。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落户惠来,本是为了带动沿海经济,但因榕城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反而形成“县域办大学,市区读中专”的怪象;普宁的医疗优势则源于其人口基数——240万常住人口形成的庞大需求,倒逼医院不断升级,而榕城仅70万的人口规模,难以支撑高水平医疗机构的运营。
最后,“胶己人”里的隐形边界文化认同
潮汕人常说“胶己人,无分彼此”,但在揭阳内部,却藏着看不见的文化边界。普宁人认同自己是“潮汕人”,却未必认同“揭阳人”的身份,他们的方言更接近汕头潮阳腔,节庆习俗也与榕城有细微差异;揭西的客家村落占比近半,春节贴春联的习俗都带着客家印记;惠来靠海吃海,“讨小海”的渔民文化与榕城的农耕传统格格不入。
这种文化差异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普宁的电视台播放的多是汕头新闻,商场里的广告牌用的是“潮汕话”而非“揭阳话”表述;揭西人婚嫁更愿意找梅州、潮州的亲家,觉得“习俗更对味”;惠来的海鲜大排档里,食客说的“海话”(闽南语分支),榕城人听起来都得费点劲。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工夫茶的喝法。榕城人泡茶讲究“小杯快冲”,普宁人偏爱“浓泡慢品”,惠来渔民则习惯用粗瓷大碗沏茶。看似细微的差异,实则是文化认同的晴雨表——当一座城市的居民连喝茶习惯都难以统一时,“散装”便成了必然。
其实,像揭阳这样的“散装”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象,在广东,东莞的虎门、长安镇经济实力远超部分地级市,江苏的昆山、江阴更是“县域经济天花板”,这些地方同样存在“市辖区辐射弱”的现象。这种结构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现实的必然。上世纪90年代地级市扩容潮中,许多地区都采取“强县并入”的模式,却忽视了后续的资源整合。揭阳的问题在于,建市30年来,始终未能找到市区与县域的“共赢点”——榕城没能培育出带动全域的支柱产业,县域也缺乏与市区协同发展的动力,最终陷入“各自为战”的僵局。
但换个角度看,“散装”未必是坏事。普宁的服装、惠来的港口、揭西的生态、榕城的五金,若能形成互补,反而能释放更大能量。近年来,揭阳正在推动“榕江新城”建设,试图通过交通一体化打破地理阻隔;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的落地,也为市区注入了教育资源。这些努力虽缓慢,却让人们看到“散装变整体”的可能。
站在榕江与练江的交汇处,望着往来于普宁与榕城的货车,会发现这座“散装城市”的独特韧性。它或许没有广州、深圳的聚合之力,却在各自为政中孕育出多元的活力。正如潮汕老话说的“各烧各的香,各敬各的神”,揭阳的“奇葩”之处,恰恰是中国县域经济在转型期的真实写照——混乱中藏着生机,割裂里孕育融合。未来的揭阳能否从“散装”走向“聚合”,或许还要看这片土地上的“胶己人”,能否真正找到“一家人”的共同方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