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博物馆已对外开放满月有余,成为城市副中心文旅新地标。
从即将建成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向东看,一座米白色外墙、呈汉代城墙形制的建筑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刚开放的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2016年,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初期阶段,深埋地下的路县故城遗址被轻轻唤醒,并成为当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如今,这里已经对外开放满月有余,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新地标,更印证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辉。
从规划蓝图中走出的博物馆
路县故城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中提到的“一河三城”之一,另外两城分别是北齐年间的通州古城与明嘉靖年间的张家湾古镇。依照《规划》,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需加强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保护展示,采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呈现考古发掘现场,提高公众历史认知,提供高品质文化交流场所,丰富公众文化体验,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活力与内涵,创建历史文化展示窗口。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已从蓝图变成了现实。今年6月14日,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运营,通州区两千年不间断的历史从文献照进了现实,通州区的历史标签也多了汉代的影子。走进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战国时期的玉珠串、汉代的关传简、唐代的墓志铭、辽金时期的墓葬……都在诉说着通州区悠久的历史。遗址展厅内则展示了路县故城遗址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的成果,让观众近距离观看考古探方,正是《规划》中提到的“呈现考古发掘现场,提高公众历史认知”的有力体现。
伴随着“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与飞速发展,诸如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并开门迎客,丰富了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本市添加了不少文旅新地标。
活动不断促进多业态跨界融合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开放后就迎来了暑期客流高峰,景点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参观者呈上文化盛宴。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王爽介绍,自6月14日开馆预计到9月中旬,天坛、北海、景山、中山、国家植物园等市属公园将每周接替式来到路县故城遗址,并结合自身公园的文化特点进行相应的文化展演,让附近居民近距离感受市属公园的文化氛围。数据显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与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放运营至今,日均客流量2500人次,高峰期为单日1.3万人次。
王爽介绍,北京市各个市属公园也有自己的文化亮点,比如展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天坛公园、中山公园与景山公园,其中天坛公园的神乐署祭天文化就曾走进路县故城遗址,此外还有展现三山五园文化的颐和园和香山。上述市属公园依次走进路县故城遗址,将三山五园、北京中轴线等文化带到城市副中心。同时各个公园的文创产品也在路县故城遗址纷纷上架售卖,满足观众一站式购买文创产品的需求。而在暑期,中国国家植物园和北京动物园两大专类园也带着各自的特色科普活动来到路县故城遗址。
游览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小药箱、轮椅、婴儿车等9项市属公园免费服务措施,还有衍生服务。王爽介绍,路县故城遗址属于市级文保单位,服务设施的安排会有掣肘,不过遗址管理方还是放置了9台自助售货机,并且每台售货机均根据周围的景观,搭建了相应风格的棚子。此外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属于24小时开放的无界公园,公园内的卫生间与自助售货机也提供24小时服务。
行政办公区为遗址让路
距离路县故城遗址发现已将近1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规划设计部部长张炜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时的点滴。“路县故城遗址发现后,我们加班完善规划,那时很紧张。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历史同样重要。历史遗迹告诉我们当代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路县故城遗址所在的区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张炜介绍,副中心的初步规划中划定了一块7.5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现在的行政办公区。这块区域北至运潮减河,南至北运河,东至通济路,西至通运路。而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与公园就在这片区域内。
2016年7月北京向全球征集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张炜说当时路县故城遗址还没有发现,原本的规划中这里安排了居住和配套设施。“规划前期我们曾对7.5平方公里文物状况进行初步摸排,发现地下有历史遗迹遗存,但是不知道规模如何。而且在规划之前,周边的古城村、武夷花园小区附近发现过多座墓葬,从汉代到明清,年代跨度很长;加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对于古籍的研究,就推测这里地下应该有个城址。但是谁都不知道有多大。”
到了10月份,副中心考古工作中确定了遗址位置,两个月后在遗址南侧的综合管廊施工工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唐代的艾演墓。张炜介绍:“发现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宏安街,根据墓志铭记载,考古工作人员也再次印证了路县故城遗址的存在。随后文物部门在路县故城遗址周边框定了文物保护范围,除了遗址本身的600米基本范围,还延伸了200米至300米的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就是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范围。所以现在地图上这里是一片绿色。”张炜指着地图说。
遗址发现后,张炜负责的规划编制就面临着要对已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更新,这个地块的原功能和路网结构要全部修改。居住功能向北迁移,到了宋庄镇;而在先前的规划中,通胡大街要穿过路县故城遗址中部,但现在,通胡大街果断“绕路”。张炜说,其实这些只是看得见的改变,水电气热各类市政管线等地下网络的规划都要同步改变。“尽管很辛苦,但保护了遗址,非常有意义。”张炜坦言。
“十四五”即将收官,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张炜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路县于此建置,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区在同一片区域内拔地而起,尤其路县故城遗址还是《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看着它从蓝图变现实,真正感受“古今同辉”。
梳理路县故城遗址发现、建设的过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很有感触。他说,在行政办公区建设的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遗址迹象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要进行认真深入的文物勘探。此后的路县故城遗址的发现将通州的建城史推进到西汉初年。
胡九龙表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规划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文物保护先行的理念。而遗址的发现也证明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激励所有人把副中心的故事讲好,把副中心建设得更加现代化。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常鸣
记者:张群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