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红色记忆——淄西抗日根据地
淄川区岭子镇大口村所辖的东牛角村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四十年代,淄川县委开辟了淄西抗日根据地。当时的东牛角村就曾是淄川县委、县政府的驻地村之一(1941年秋至1945年间)。
“淄西”是指淄川城的西部地区:东以张博铁路,北以胶济铁路为界,西至王村一线,整个为三角形地带。也就是淄川县所辖五、六、七、八及九区一部分,共175个自然村。淄川县委召开会议就如何执行上级指示进行了研究。会议认为建立淄西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一是在淄东形势恶化、处境困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迁往淄西靠近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便于和上级党组织联系,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二是该地区从抗日战争起,就一直是国民党顽固派所盘踞的地方。他们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限制人民抗日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共产党和八路军来领导他们抗日救国。
(淄川县委东牛角纪念馆)
县委会议形成决议,必须坚持执行上级指示,立即西迁。为了缩小目标,便于转移,决定先由六区队(即淄川县大队)副大队长张奉勤和二中队队长周鹏斋带领一个中队,越过张博铁路去淄西开辟工作,然后县委、县政府再西迁。
在各项工作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淄川县委、县政府于1940年6月先后迁至淄西岳峪、镇门峪、山王庄(今属博山区)一带,1941年秋后迁至东牛角村,着手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东牛角纪念馆的淄川县六任县委书记雕像)
淄川县委、县政府转移到淄西后,先后举办了村政干部、自卫团干部、党员基础知识等训练班,对干部和党员进行革命教育。8月,淄川县各界群众举行了讨汪(精卫)反沈(鸿烈)拥护联合大会。到会者有千余人,会上各界代表先后演讲,痛斥汪伪汉奸卖国投降罪行以及沈鸿烈国民党顽固派搞“磨擦”的行径,并一致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反共阴谋,号召全县民众起来坚决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到底。
9月,边一峰接任县委书记职务。同时,县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由边一峰、赵一川(县长)、赵需人(宣传部长)、刘海岩(军事部长)、晏兴堂(公安局长)、孟玉林(农会主任)、孙友德(工会主任)7人组成中共淄川县委员会。县委班子调整后,根据上级党委指示,一方面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一方面动员群众,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为开辟巩固根据地打好基础。
【本文选自 淄川党史 特此感谢原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