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下,北京丰台
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
一、博物馆简介
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丰台花乡郭公庄,是1983年在西汉广阳王刘建墓原址上、遵循“整体保护”和“最小干预”原则,建立的一座遗址性博物馆,2025年5月完成改建后重新开放。改建后的新馆,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展陈面积为2800平方米,一号墓在室内展厅展示,二号墓在室外地面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再现墓室形制,金代水井设在外庭院形成景观空间,封土堆通过绿化步道融入参观流线。
大葆台遗址,于1974年被考古发现,是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以其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葬制闻名海内外,是中国第一座完整呈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的汉代遗址。先后共出土汉代文物千余件,是研究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以及北京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另外,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与金中都水关遗址(北京辽金城垣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一起,同属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此外,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有时也被视为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体系的一部分。
形似汉阙的大门
新馆留影
博物馆东侧
博物馆西侧
二、基本展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
—— 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
博物馆内设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其中,基本陈列包括 “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 —— 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 。
基本陈列展厅
前言
汉代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根基。
北京大葆台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第一次看见黄肠题凑的真容,司马迁笔下勃碣都会的幽燕华章也得以再现。鎏金、镶嵌之工,巧夺天机;透雕、彩绘之法,优美飘逸,大汉盛世之创造力内蕴其中。铺首威凛,美玉无瑕,尽显汉家子弟昂扬进取之气象;良弓宝戟,坚甲锐兵,同铸幽燕儿郎戍守家国之壮志。
让我们穿过岁月的帷幔,领略大汉文明的非凡魅力,探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 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
展厅门辅首
西汉文明掠影
展厅入口处
第一部分 北土汉邦
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所辖之疆域被后世称为燕地。秦皇一统以燕国故土置郡县。汉承秦制,高祖兼取分封、郡县之长,创郡国并行之制,诸侯国宫室百官,制同京师。西汉时期先后于幽燕之地分封燕国与广阳国。
鎏金铜铺首,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首为龙自造型,头戴博山冠,冠饰以神木灵草。整体造型威产粗犷,雄浑有力,鎏金灿烂。铺首是一种附着于门户或器物上的装饰构件。它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以其夸张与变形的独特艺术风格,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特色。
西汉燕地诸侯王世系表
刘建家族关系图
鉴定报告
1975年6月碳十四年代测定;1976年7月人骨性别年龄鉴定。
《水经注》
戾陵乃燕刺王旦之陵,位于梁山。据考梁山,即今之石景山。
五铢钱,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五铢钱初铸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面文“五铢”,重如其文。广阳王陵出土的五铢钱多是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时期,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依据。
漆盒残底,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中间竖行针刻汉隶“甘四年五月丙辰这件漆盒是广阳王陵出土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确定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证据。
黑漆衣陶壶,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壶腹两侧对称贴塑一对模制铺首衔环外髹黑漆,制作精良。
彩绘云气纹陶壶,老山汉墓出土
陶壶颈部环饰三角纹带,三角空间内勾勒云气纹或神兽面庞。腹部贴塑兽面铺首衔环,肩、腹部各饰宽带纹一周,宽带纹之间满布云气纹。
官职封泥
《史记》
建尔国家,封于北土,世为汉藩辅……毋乃废备。非教士不得从征。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绳纹筒瓦,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筒瓦是覆盖屋顶的陶质建筑材料,常与板瓦相互叠扣铺设于屋顶之上。
云纹瓦当,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瓦当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云纹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瓦当图案,象征祥云缭绕,具有吉祥寓意。
错金银八棱棁,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八棱柱形,周身错菱形纹和涡纹。顶端包银,柄端铁芯外嵌金箔一周,金箔两侧以绳缠绕。该器物无尖无刃,仅有八棱,为“棁”一类的兵器。它设计精巧,制作工艺高超,是汉代铜兵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西汉时期幽燕地区主要军事行动
鎏金铜镦,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鎏金。镦是古代矛、戟、戈等长柄兵器木杆底端的金属套件,套于兵器木柄的下端,起加固、装饰作用。
汉代冶铁业的管理机构
汉代农具与储粮设施图表
铁锸\铁锛,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锸用于翻土开渠,锛用于耕垦碎土。在汉代,锸、锛等铁质农具的推广极大提升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渔字铁斧,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斧面光洁呈暗红色,一面铸有“渔”字。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这件铁斧是汉代渔阳郡铁官作坊的产品,为研究西汉冶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部分 长乐未央
广阳国所在的幽燕地区,襟山带海,形胜之地;渔盐饶裕枣栗丰盈。万家之城,亩钟之田;百工竞巧,商贾辐辏,城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充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礼乐文明的发展,社会生活随之丰富多彩。广阳王的礼乐飨宴与玉饰服章,彰显了西汉时期长乐未央的盛世图景。
彩绘云气纹陶壶,老山汉墓出土
陶壶颈部环饰三角纹带,三角空间内勾勒云气纹,肩、腹之间满布菱格纹,其间以圆环纹、弧线纹错落填充,形成几何韵律之美。
彩绘云气纹陶钫,老山汉墓出土
方口处施红彩,颈部至腹部施黑彩。纹饰集中于颈部与腹部弦纹区间,以白彩勾勒三角纹,其内满填云气纹。
彩绘云气纹陶壶,老山汉墓出土
陶壶颈部环饰三角纹带,三角空间内勾勒云气纹和兽面纹,肩、腹之间满布菱格纹,其间以圆环纹、弧线纹错落填充,形成几何韵律之美。
螭虎纹玉佩,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白玉质。圆廓中间透雕一盘曲螭虎;圆廊边缘阴刻两图弦纹,中间横刻双弧形纹;圆顶部有一叶形穿孔,其下透雕两卷云状分叉螭尾。以阴刻技法刻划螭虎的肢体细部,整体形象飞扬灵动。
螭虎纹玉佩,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白玉质。圆廓中间透雕一盘曲螭虎;圆廊边缘阴刻两图弦纹,中间横刻双弧形纹;圆顶部有一叶形穿孔,其下透雕两卷云状分叉螭尾。以阴刻技法刻划螭虎的肢体细部,整体形象飞扬灵动。
龙纹玉璜,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青玉质。用方折回转的线条勾勒出抽象的龙纹,这种纹饰被称为秦式龙纹,流行于春秋时期秦国玉器之上。璜的顶端和左端各有一穿孔,便于佩戴。玉璜纹饰细密繁缛,采用阴刻线雕琢手法,装饰华美,展现出勃勃生机。
玉舞人,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
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白玉质。以透雕技法精心雕琢面成,双面线刻舞人形象。舞人面庞清秀身姿修长,身着交领长裙,细腰束带,身姿微侧,一臂高举,长袖越过头顶,另一臂轻触腰际,形成卷云之姿。衣袖飘逸身侧,长裙轻拂地面,宛如翩起舞。上下两端各有一孔,便于穿系结缀佩戴,通常作为组玉佩的一部分。此作巧妙刻画出轻舒广袖,微折柳腰,长裙拂地的舞人形象,充分展现了汉代舞者“长袖”与“细腰”的典型特征。
凤首玉觿(音“西”),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白玉质。透雕回首凤鸟,凤鸟身体弯曲,尾部尖锐如锥,以阴刻线条刻画眼睛、羽毛等细部,造型生动。这一对玉,应为组玉佩中的饰件。佩代表一个人具有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有治烦决乱的寓意。帝王贵族们多爱佩戴玉觿,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洽世之能。
鸡血红缠丝玛瑙,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
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玛瑙经过精心琢磨,光滑平整,鸡血红花纹跃然其上,色彩鲜艳夺目。纹理丰富,白色、红色、褐色丝带交织缠绕,自然天成,美轮美奂,尽显其高贵典雅之韵,深受西汉贵族阶层的喜爱与追捧。
橙黄玛瑙,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玛瑞色泽层次丰富,中心区域以橙黄色为主,外围则被灰白色调所环绕。此外还零星散布红色斑块,进一步增强了玛瑙整体的色泽对比和视觉冲击力。
玉鸽,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采用圆雕技法,线条简约凝练,形态传神。玉鸽腹部有一圆形穿孔,用于穿绳佩戴。在出土的西汉玉器中,玉鸽造型较为少见。
青玉环,大蒂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青玉质。环扁圆,环面打磨光滑洁润。
素面玉璜,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青玉质。两边和中央各有一孔,均为单面钻孔。璜起源悠久,寓意礼敬天地,是古人尊来的一种瑞玉。
白玉环,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主环是一种圆形而中间带有穿孔的玉器,在西汉时期一般作为装饰用玉,是常见的组玉佩构件。
白玉环,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圆形扁平状,截面作扁方形,玉环表面有阴刻涡纹。
桃形玛瑙,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形如扁桃,表面打磨光滑明亮,背面稍加打磨,推测为嵌件。
玛瑙珠,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面作半球形,底部平整,便于镶嵌。玛瑙的表面,能看到自然的纹理和色彩变化。饰件的边缘经过精心打磨,呈现出圆润的弧度。
红琥珀珠,大花合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嵌件,通体呈红色,表面磨琢光滑细润。在古代,它不仅因“虎魄”之名被赋予驱邪避害的寓意,更因原料需从国外进口,成为皇室贵族专的奢侈品。
条形玛瑙饰件,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玛瑙的色彩绚丽多姿,深沉的褐色、温暖的橙黄色和纯净的白色相互映衬,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层次。
灰白玛瑙,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一面光滑明亮,灰白色。有数条白色平行斜线纹。单面打磨光滑且无孔无系,推测为嵌件。
鎏金柿蒂形铜饰件,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鎏金。中有一方孔,用于安装铜环。方孔周边围绕四片花瓣,因形似柿蒂而得名。这种饰件通常用于装饰漆盒成漆奁。
漆器鎏金铜铺首,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兽面戴山字形冠。半圆形双耳。铜铺首应为一对、对称分布于漆器两侧。
金箔饰品,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贴于漆器表面的装饰,质薄而坚韧,雕琢的瑞兽祥云活灵活现。
平脱漆奁,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原器物圆底,整体以髹漆脱胎工艺制成。漆,贴有花草、云纹、鹤兔等金箔。周边有红、白玛瑙珠疑似原镶嵌装饰。器内髹朱漆,墨绘云气纹。残件上还留有铜衔环铺首与盖顶圆环纽饰。
六博棋子,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象牙材质。四枚棋子阴刻飞龙,另外四枚阴刻奔虎,雕工精巧,形象生动。六博是汉代风靡全国的娱乐游戏,也做占卜、祭祀之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龙纹漆器,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漆器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内外侧均绘制黄龙与天马,色彩鲜艳夺目。漆器侧面髹黑漆嵌鎏金铜帽,绘以云中仙鹤。整个器物的漆色均匀艳丽,动物花纹绘制生动细致,构图严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汉代艺术精品。
铜虎镇,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虎侧首屈肢,盘卧于圆形台座之上。此铜虎是席镇。魏晋以前,席镇为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之器,常置于坐席四角。
铜豹,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豹作回首半卧之姿,身体呈S 形,流畅而优美。足部铸有圆孔,为器物上的纽。
错金银铜瑟枘,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繁缛精美,原镶嵌有玛瑙与绿松石。瑟枘是固定瑟弦的榫头。
绛紫绢地刺绣,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刺绣整体呈现出深沉而高贵的绛紫色调。绢地每平方厘米密度为46x28根,保证了图案的精细度和立体感;绢的厚度为 0.18毫米,轻薄而不失质感。刺绣花纹是汉代藤蔓植物纹饰,刺绣入土前应为六种不同的颜色绣线。此刺绣残片属于棺衣组成部分,应为罩棺所用的褚幕。
第三部分 题凑礼藏
黄肠题凑是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广阳王陵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遵循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整体布局仿照地上宫殿形制,不仅凝聚了西汉时期的建筑智慧,更是天子之制的实物典范,集中体现了汉代国家礼制文明的核心内涵。
车马遗物分布图
之一、轩车骏马
金羁玉络的骏马、鎏金错彩的车辆,是身份显赫、王国强大的标识。广阳王陵出土的马车,为汉代诸侯王出行等级最高的“王青盖车”。驷马高车,盛装出行,千乘雷动,万骑龙趋尽展广阳王的赫赫威仪。
汉代马车种类繁多,有不同的等级和功用。为突出皇家威仪,汉廷严格规定车马使用级别,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车马制度。《后汉书·舆服志》载:“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金华蚤……故日王青盖车。”王车的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鎏金。
鎏金铜环,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鎏金。圆环状。应为马具上起到连接作用的构件。
鎏金铜节约,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鎏金。正面装饰熊形象或镶嵌绿松石。节约是一种古代马具,主要用于连接马辔头上的革带。其背面设有双环形穿纽,革带可从中穿过,以此固定革带位置。
鎏金铜衔镳(音“标”),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模型车马饰件。鎏金。镳的两翼为花形上有透孔。马衔常与马镳配套使用,主要用于控制马头的止行和转向。
鎏金铜盖弓帽,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鎏金。圆筒状,头下有倒刺状弯钩。为套装于伞盖弓骨末端的金属零件。既用于牵拉固定伞布,又兼具装饰功能。
鎏金铜车轙(音“以”),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鎏金。形状呈半环形或M 型。轙是车衡上的铜件,用以贯串缰绳。
铜帽,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套在轭首顶端或者车衡两端起到保护作用其中车衡上的帽较大,轭首上的帽略小。
龙首形银管饰,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银质。中空,底部有小孔,顶端呈龙头形状。龙头刻画得细致入微,立体感强。
错金银四神当卢,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以四神纹样,纹饰繁复瑰丽。当卢上端饰一朱雀,展翅欲飞;左侧饰一白虎,威猛雄踞;右侧饰一青龙,蜿蜒盘旋;底部饰一玄武,沉稳盘踞。四神之间,仙鹤、云气纹环绕。背面设计有半环形纽,便于牢固地绑缚于马首之上。
之二、黄肠题凑
广阳王陵黄肠题凑严格遵循等级规制,从柏木枋选材到堆砌方式,均与文献记载及葬制规范高度契合,是西汉礼制体系在丧葬领域的直观体现,具有极强的身份标识性,唯有天子恩赐方可使用,深刻体现了西汉社会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结构与等级秩序。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日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日题凑。
——三国 ·魏 苏林 注《汉书·霍光传》
梓宫
梓宫原为天子专属的丧葬用具,天子生前居“宫”,去世后的棺木亦以“宫”命名。诺侯王效法天子,王陵内的葬具亦被冠以“宫”之名。广阳王陵使用两椁三棺,符合“诸侯五重”的棺制度。棺制作精美结构严密,木板之间全部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拼合,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北京老山汉墓
之三、承礼而安
在广阳王生活的西汉时代,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事死如生的丧葬礼仪,在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中不断趋于复杂而隆重。陶俑如生、厚资多藏、礼器承仪、神仙信仰、金玉不朽,倾尽所有表达汉代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传递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1、俑蕴仁风
汉代以仁政为本,罢活人殉葬之制,代以陶从葬。这一举措不仅尽显仁德之风更彰显了文明的进步,进而推动俑文化的发展。广阳王陵陶俑简洁古朴、寓巧于拙,涵盖安全守卫、起居饮食等诸多方面。
2、孝治天下
汉代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加“孝”字,用“举孝廉”来选用人才。以仁孝为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汉代社会。从黄肠题凑到金缕玉衣,厚资多藏、器用如生,这既是汉代统治的需要,也是中华孝文化的体现。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中庸》
3、器以载礼
西汉肇基,天下归一,博采古礼与秦仪,融会贯通创制汉家仪礼体系。鼎钫等传统礼器逐渐演变为日常用器,但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与此同时,玉器跃居礼制核心构建起礼器文化格局。
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
4、神仙祥瑞
汉代神仙信仰盛行,深刻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彩绘陶器上飘逸灵动的云气纹,承载着汉代人对仙界的向往,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器物上雕琢描绘的祥禽瑞兽,反映了汉代人趋吉避凶的心理诉求。
孝宣帝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
——《后汉书·光武帝纪》
5、金玉不朽
升仙和永生是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帝王贵族将永生祈愿寄托于凝聚天地之精的美玉上,坚信玉能让肉身不朽。玉棺、玉衣、玉枕等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敛葬玉器。广阳王刘建亦是如此。
玉衣(复制品)
龙首玉枕,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玉饰片,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二号墓出土
素玉璧
蒲纹玉璧
6、天人合一
汉代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蕴含宇宙意识的精神体系。博山象征仙山天界,被用于人世间的器物之中,将天界意象和人间生活相融合此乃“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这一思想,不仅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更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鹤鱼纹中柱盆,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内壁刻画飞龙、仙鹤及游鱼,栩栩如生。整件器物纹饰动静相宜,繁而不乱,既显灵动之美,又具秩序之韵。中柱盆,因盆形器内底竖立一空心或实心的中柱而得名。
结语
长安高阙,广阳华筵。两千年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史记》《汉书》中的秦汉画卷波澜壮阔,大葆台遗址的发现,不断丰富着人们对北京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思想信仰等方面的认知。岁月不居,春秋有序。历史在此珍藏下大汉盛世的记忆,也将见证更加绚丽的文化盛景。大葆台遗址不仅是北京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座镌刻着汉韵雄风的文明坐标,将在华夏文明的星空中绽放光芒。
- The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