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芜湖的长江岸边有一座生态公园,公园里杉林迎风摇曳,人们在湿地旁游玩拍照,享受夏日风光。而这个美丽的公园曾经却是当地一座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净化湿地(尾水指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水),尾水湿地是如何变成生态公园的?现在那里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
在芜湖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的落羽杉林,站在水中栈道上,四周被落羽杉环绕,茂密的树荫遮挡住阳光,有一份夏日里难得的清凉。
这座公园位于芜湖长江公铁大桥的下方,紧邻长江南岸大堤。这里原本是长江大桥下和铁路周边的滩涂地,属于城市环境管理的空白区。由于管理粗放,曾经杂草丛生、环境脏乱。这几年,当地共投资3.3亿元,对这块占地62.2公顷的滩涂地进行了生态修复。为了充分发挥这片土地的生态价值,在进行景观打造的同时,还将附近的朱家桥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引入这里,利用湿地进行净化,所以也让这座生态公园,在拥有高颜值的同时,也拥有了每天处理12万吨尾水的能力。
记者从工作人员了解到,过去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净化,选择芦苇就可以,但是要兼顾景观与净水的双重功能,所以增加了一些像美人蕉等能开花、观赏效果好的植物。公园里的潜流湿地区,这里一共种植了6种水生植物,看上去像一片大苗圃,但实际上这是一片人造湿地,也是尾水要经过的一道过滤系统。
潜流湿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利用微型模型,可以看到最上面是植物和泥土层,而关键的部分在泥土的下面,人工进行的填料,一层一层界限很明显,分别是鹅卵石、砾石、鹅卵石,然后是火山岩,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到达这里后,经过这些滤材进行物理过滤,再加上茂密的植物根系进行吸附,从而完成净化。
还有一部分尾水则会进入强化人工湿地中。水面被人为分割成了28个大小不一的水塘,这些水塘错落有致。每个水塘之间用土埂和木桩进行了阻隔,水流顺着缝隙向下一个水塘流去。水中的污染物会被水草、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层层净化,所以下一个池子比上一个池子更加清澈、干净。而为了充分发挥强化人工湿地的作用,在水流的走向上也进行了人工规划和干预,水流在人工干预下,让水也走起了“S”弯,这样可以让过滤的效果更充分。当尾水在公园里经过过滤后,还要进入生态涵养塘,进一步提升水质。
目前,芜湖市每天大约有12万吨的尾水通过这座公园,再次被生物净化,达到地表Ⅳ类水以后,再汇入周边的城市水系,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系的水质。而这座发挥着双重作用的生态公园,在节假日期间,日均游客量能达到2万余人,成为人水和谐的美好空间。
原标题:尾水湿地变成生态公园?记者探访会“净水”的公园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