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最西端的阿里地区,有一座海拔4300米的小城,这里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60%,冬季气温能跌破零下30℃,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超过120天。
然而就是这个“世界屋脊中的屋脊”的地方,却有着5G信号满格的街道和年发电量超3.5亿千瓦时的太阳能基地,以及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的文旅产业。
从1965年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搬迁至此的小村落,到如今跨境贸易额突破47亿元的区域枢纽,狮泉河镇的20年蜕变,藏着中国边疆建设最硬核的密码。
从前的生命禁区,如今的发展热土
这个高原小镇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狮泉河。
狮泉河镇的位置可以说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的建设难度远超普通高原地区,该地冻土厚度达3至8米,夏季融化还可能导致建筑地基变形。
全年无霜期不足90天,建筑房子所用的混凝土还需要加入特殊添加剂,就连运输一根电线杆,都要翻越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单程耗时超过36小时。
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建设者硬生生撕开了一条发展通道。
2007年狮泉河水电站建成前,当地居民靠柴油发电机供电,每天断电超过12小时。
如今这里不仅有水电站提供稳定电力,更建成了覆盖12个村落的光伏微电网,太阳能板沿着河谷铺开,年发电量足够10万户家庭使用。
甚至还会余下大量电力,这些电通过藏中联网工程输送至藏南地区,年收益超2亿元。
电力的稳定供应,让智能温室、冷链物流等产业得以落地,曾经“一颗白菜卖50元”的日子一去不返。
有点得到保证,那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在交通方面自然要做到“家家通、村村通”。
219国道狮泉河段是进出阿里的咽喉,建设时工程师们创新采用“耐寒沥青+碳纤维格栅”技术,解决了冻土区路面开裂问题。
为了保护这条生命之路,每50公里设有一座养护站,每当冬季来了,养护员们就会拿着热风机将积雪融化,夏季则用无人机监测滑坡。
219国道建好后,全年通车率从过去的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
此外昆莎机场也得到扩建,航线从2条增加到8条,北京、上海等地的物资48小时内就能送达,而即将通车的狮泉河至改则高速公路,将进一步缩短与藏北的距离。
建设城镇的困难被克服,但想要让这座小镇一直存在还是需要下大功夫,毕竟高原风的威力可不容小觑。
于是当地技术员为了抵御风沙入侵,打造了上万亩防护林,当然这些防护林岂是像西北的白杨那么好活的。
为了养活它们,护林员用草绳包裹红柳苗、在冻土区埋设防渗膜,硬是让防护林成活率从10%提至60%。
1.2万亩绿洲沿着河岸铺开,城镇风沙天数从每年150天减到30天。
如今的狮泉河已经成了藏羚羊、黑颈鹤的乐园。
而生态改善又带火了文旅产业,象雄文化广场上的非遗展演、札达土林的星空营地,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花上5天时间,来感受“世界屋脊”的独特魅力。
不只是筑城,更有战略意义
可能有人就会提出疑问,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这座高原城市的意义在哪,难道就是单纯带来当地人脱贫致富吗?
然而狮泉河镇的建设,从来都不只是一项简单数学题,狮泉河镇背后藏着对边疆治理的深刻思考,这片曾被视为“穷乡僻壤”的土地,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证明其中的、蕴含的智慧。
特别是对我们的邻居“阿三哥”来说,意义非凡。
狮泉河镇距离印度边境仅70公里,它的崛起自然牵动着周边地缘格局的神经。但中国在这里的建设,从来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用发展的事实,重新定义边疆的价值。
但是中国没有这种心理,印度就会这样认为吗。
对印度而言,狮泉河镇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复杂的心理冲击。
狮泉河镇的5G基站、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让印度意识到中国在高原工程技术上的领先,毕竟,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同类城镇,至今仍面临电力短缺、道路中断等问题。
此外狮泉河作为印度河上游支流,中国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跨境水合作的必要性。
狮泉河镇的发展除了让印度感到担忧,但在世界上狮泉河镇可是提供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当今世界上有超过1.4亿人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难题。
而狮泉河镇的实践给出了答案,这些经验也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影响着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高原城镇建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