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坐落着一片隐匿于武陵山脉的瑰宝——彭家寨古村落。它因明清时期的川盐古道而兴盛,又因川盐古道没落而衰落,却又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独特的建筑与浓郁的民俗风情而成为时下人们打卡的网红地。



彭家寨古村落由8个土苗山寨组成,沿着龙潭河蜿蜒分布,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达80%。多数居民的先辈自湖南怀化,顺着被誉为土家人“母亲河”的酉水迁徙至此。酉水流域不仅是吊脚楼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段,更是土家族重要的商运通道。明清时期,盐、木材、桐油、生漆等物资,经酉水运往洞庭湖,再汇入长江,繁忙的水运吸引着无数湖南移民顺流而上,在鄂西这片土地上谋求新的生活,彭家寨便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之一。



步入彭家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独具特色的建筑。这里的房屋大多坐西北朝东南,每一栋都自成体系,面积大小各异。建筑主要由“座子屋”和“龛子屋”构成,二者相互搭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座子屋”作为正屋,大多为一明两暗三开间,其起源可追溯至干栏式建筑。在彭家寨,干栏式与井院式建筑巧妙结合,衍生出单吊式、双吊式等多种形式。单栋吊脚楼最为常见,采用木结构穿斗式,由柱、骑、梁、枋、檩搭建起稳固的骨架。柱下垫着柱墩,梁上覆盖橡皮与布瓦,以枋将柱和骑纵向串联成“排扇”,再将两排扇用枋穿斗,柱间装上木质板壁,灵活分隔出不同功能的空间。“座子屋”一般为两层,底层中间的堂屋是整栋房屋的核心,后壁设有神龛,供奉着神仙与逝去的先祖,承载着家族的信仰与传承。堂屋大门或是对子门,或是六合门,颇具特色。堂屋两侧的房间一分为二,后间是长者的卧室,前间则设有火塘屋,温暖着一家人的生活。

“龛子屋”作为厢房,又称“楼子屋”,采用吊脚形式,部分“龛子屋”上下两层相围,形成三层空间。底层或是村落小道,方便村民往来;或是圈养牲畜的场所,体现着实用的生活智慧。台阶、院坝、道路皆以青石板铺设,顺着山势层层高起,石阶巷道狭窄幽深,顶部屋檐深挑,既能遮挡炎炎烈日,又可在雨天为行人提供避雨之处。


除了别具一格的建筑,彭家寨的风俗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底蕴。火,在彭家寨村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房屋建成入住前,当地人都会举行“请火”仪式,祈求生活红红火火。长方形的炕架上,伸缩自如的炕钩悬挂着,火塘上架着铁铸的“三角”,上面放置双耳带系的罐,用于烹煮食物。有趣的是,村民火炕上通常不设烟囱,烟雾自然升腾,不仅熏烤出美味的腊肉,还在屋顶木构架上覆盖一层烟灰,起到防腐防蛀的作用,这是土家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彭家寨古村落,是武陵地区土家文化的生动缩影。它以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民俗风情,展现着土家儿女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自然相融,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沉浸其中,感受那份古朴与宁静,领略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