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连科

著名摄影家、安丘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曹树栋先生,电话告诉我,山东省摄影家协会,推荐十位优秀摄影师,齐聚沂山风景区,拍摄大美沂山风景及沂山人文景观,通过拍摄奇石、古树、瀑布、庙宇、石刻等,大力宣传、推介AAAAA级沂山风景区。活动结束后,沂山风景区的领导赠送给每位摄影家一套《东镇沂山志》上、下部。
曹树栋先生知道我爱书、藏书,并且对沂山风景区人文景观非常感兴趣,他因痛割爱,转赠给我收藏。我得到此书后,认真阅读,书中内容详实,特别是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与安丘历史文化有关的人和事,对照《安丘古县志》逐条核对,发现《东镇沂山志》一书,介绍书中内容广泛,对沂山周边的几个县历史文化,也作了详实的记载。鉴于以上所见,我想写两篇文章详细介绍一下,让大家了解沂山,认识沂山。
为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沂山魅力,同时更是为记录、保存沂山地区的发展史、革命斗争史,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经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批准,自2011年开始,中共临朐县委、临朐县人民政府主持编纂《东镇沂山志》,历时十一载,数易其稿,于2022年修纂事毕,付梓出版。
《东镇沂山志》是沂山山脉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分上下两卷,近100万字。卷首设沂山概览、大事记,卷末设附录、索引。正文列12个类目,55个分目。同时收录各类图照 200余幅。全志按照“横排竖陈”“越境不书”原则,系统记述沂山山脉所涉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景名胜、历史遗存和军事、文化、宗教、林业、旅游诸内容。编纂过程中,始终遵循《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篇目设计突出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资料征集坚持求真、求实。

一
沂山,古称海岳,又名东泰山、小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为泰沂山脉东部崛起部分。西连鲁山,东界潍河,南濒沂河,北与昌潍平原接壤,覆压潍坊、日照、临沂、淄博之9县(市)65 各乡镇(街道),总面积 9600 余平方千米,人口 440 万。
沂山素有“大海东来第一山”之谓。早在25 亿年前,沂山就与泰山一起伴随着地壳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拱起成山,古老的岩层基底构成山东大地的大陆骨架。其后,在 10亿年的海陆交替变化中,沂山未被任何地层覆盖,始终呈“孤岛”状态耸立。
沂山地域辽阔,地形差异较大,最高处主峰玉皇顶海拔 1032米,最低处峡山水库坝下海拔 22 米。根据海拔高度、切割程度、起伏大小等差异,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中低山集中分布于临朐南部、沂水北部、沂源东北部和莒县北部,有大小山头 3000余座,其中海拔 500 米以上者89座。群山之中,有 200 余座风化剥蚀而成的崮,这些崮以其奇特的形态构成世界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丘陵分布于山地外围,多由花岗质侵入岩、变质岩组成,俗称砂石丘陵,其次由碳酸盐岩等沉积岩组成,俗称青石丘陵。平原主要由沂河、沭河、潍河、汶河、弥河冲积、洪积而成,表层附有深厚的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相对高度不大于20米,土壤深厚肥沃,是农作物主要种植区。
受季风和地形影响,沂山地区降水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特别是沂山主峰附近,属山东省暴雨中心,年降水量 850 毫米以上。因地形复杂、雨量集中,沂山地区河网相对发育,河流以沂山主峰为中心,形成四面辐射状水系。潍河、弥河、白浪河、丹河向北流入渤海;沂河、沭河向南经江苏省汇入东海。此外,内还有9座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以及上千座小型水库和塘坝。
碧水青山,相映成趣。奇峰、秀水、怪石、幽谷赋予沂山宝贵的旅游资源。域内著名风景区有: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雪山彩虹谷风景区、老龙湾风景区、五龙山自然风景区、辉渠百泉旅游区、嵩山生态旅游区等。
二
沂山历史悠久,沂源境内发现的沂源猿人表明距今约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是沂山文化纵向承续的最早源头。夏商时期,这里生活着东夷部落,春秋以降,沂山南北为齐鲁分治。漫长的历史岁月,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激烈碰撞,齐鲁文化相互融合,催生开放进取与平和包容并存的人文精神。同时,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士鸿儒:这里是舜之故里,尧之子丹朱封于朱虚;闵子、有子、曾子、公冶长曾在此读书讲学;邴原、孔融于此从政做官郑玄、刘勰在这里治学授业。及至明清,沂山地区塾学兴盛,涌现出马愉、赵秉忠两名状元和以临朐冯氏家族、昌乐阎氏家族、安丘张氏家族、沂水刘氏家族为代表的 13个科举、文化世家,标志着域内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沂山集儒释道于一体,亦为宗教圣地。《史记》载,黄帝封东泰山(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东镇;禹时即祭祀沂山。自此而后,历代帝王对沂山屡有增封;唐太宗封之为公,宋真宗封之为王,元成宗加封为元德东安王,宋太祖建东镇庙后即奉之为神。王公贵族、黎民百姓,或祭或拜,冠盖相属,沂山之祭最终定格为绵延不衰的社稷盛典。
道教进入沂山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太初三年(前102),汉武帝亲至山下令设祠以祭,其后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扩建东镇庙;金泰和七年(1207),全真道师丘处机登临歪头崮传教;元代,山东道教形成以“西沂山,东崂山”为中心的格局。佛教传入沂山始自“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川人释子王净至青州传经,寄东镇沂山太山祠”,东汉章帝元和年间,王净弟子规法于玉皇顶下、圣水泉畔设立法云寺。东晋初年,沂山法云寺僧众四十,乡曲皈依无数。遂于东晋咸和年间,在沂山东麓法云寺下、汶水之阳兴建明道寺。北朝至隋代,沂山佛教兴盛,明道寺成为海内名寺,沂山及周边有寺庙 150 余座,僧尼千余人。
三
沂山扼南北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有千余里,以备楚。”沂山境内齐长城百余千米,穆陵关、铜陵关屹立其间。东晋义熙五年(409)刘裕越穆陵之险破广固,伐南燕;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大弁山农民起义,攻安丘,转莒州。历史上,沂山地区攻伐征战,战事频泛。
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沂山地区官匪混战,兵患经年,刘桂堂、于三黑烧杀抢掠,青旗会、万仙会争地夺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1938年,日军坂垣师团大举进犯沂山地区,国民党节节败退。1939年后,除鲁苏战区第51军及其他一部与日军作战外,其余部队或与日军稍事接触即溃不成军,或望风而逃,或投日降敌。由于日伪军疯狂扫荡,加之国民党军队横征暴敛,1942 年前后,沂山地区沦为骇人听闻的“无人区”。
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沂山人民拿起武器,开展抗日斗争。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八路军第115师先后进驻沂山地区。1943年,以沂山支队建立为标志,沂山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巩固。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沂山地委、沂山军分区及域内各县党政军机构先后建立,沂山地区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先后组织发动五井歼灭战、对崮峪突围战、三次“讨吴”战役、葛庄伏击战、石桥伏击战等数百次战役或战斗,粉碎日伪军疯狂的“扫荡”“清剿”“合围”“蚕食”,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6年6月,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在沂山地区展开犬牙交错的斗争。由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地方反动武装与“还乡团”疯狂反扑,域内一度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沂山地区党政组织和地方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积极参战,配合主力部队英勇抗击。这一时期,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等领导机关先后在沂山地区发起并指挥了孟良崮战役和南麻一临朐战役。中共华东局、大众日报社、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先后迁驻域内。陈毅、粟裕、谭震林、黎玉、王建安、向明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沂山地区留下战斗足迹。1948年潍县战役后,沂山地区全域解放。战争期间,老区人民节衣缩食,参军支前,救护伤员,为沂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全国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山人民迅速加入医治战争创伤,建设美好家园的洪流之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项事业均取得重大成就。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政权,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从1958年开始,尽管受到左倾错误影响,但沂山地区的山区开发和农业基础建设仍取得较大成就。通过群众性植树造林,先后建成一批国有或集体林场;通过集中会战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库和高标准梯田,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纠正“左”的错误,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改变了过去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思想观念的改变,把人们带进一个新时代,数以万计的农民企业家走出深山,走出黄土地。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沂山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受惠于党和国家扶持政策,沂山地区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卫生、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以青兰高速、长深高速和胶新铁路贯通为标志,沂山地区的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为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新的历史时期,老区人民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