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5日至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青海研学团”师生一行赴青海开展研学活动。来自澳门的青少年走进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大学、原子城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青海湖等地,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与多元文化,聆听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深化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本网将陆续摘取部分澳门青少年研学活动的心得和感悟,与读者分享。
七月的澳门暑气逼人。我们在港珠澳大桥拖着行李向青海出发,心中满是对远方的憧憬。作为澳门青年,我即将奔赴青海,去亲身触摸课本里的青藏高原,去聆听西北大地上风声中的呢喃。
图为黄诗宇在研学途中 摄影:邹慧
飞机降落在西宁,高耸的山峰在窗外连绵不断。我们走在路上,西北地区干燥的风迎面而来,特有的粗犷带着我们走向了在青海的旅程。
在青海民族大学,导览带领我们走到陈列馆中,古老的经卷承载着跨越时光的文字,岁月磨损的器物无声地讲述着民族团结的故事,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此起彼落,却又奇妙地和谐共鸣。这一刻,我感受到澳门的多元包容和青海的民族交融,虽异曲却同工。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了塔尔寺的庙宇中,僧人的袈裟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鲜艳。在历史长河中,转动的经筒、层叠的堆绣、飘舞的经幡,都在诉说着藏传佛教古老的文化。那些用柔软酥油雕塑成的神像陈列在庙宇中,被赋予最细腻的形态。
冷风和雨水跟随我们走进原子城纪念馆,我们的视线落在一张泛黄的集体照上,照片里的人们穿着朴素的工装,露出笑容,在他们身后是在西北的大草原上临时搭建的帐篷和厂房。还记得讲解员说,当年有太多年轻人,告别故乡和家人来到这片荒漠,隐姓埋名,只在实验记录的角落留下一个代号,却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们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留下一句“国家需要,我就来”的简单誓言;他们或许不是课本里的“大英雄”,但正是这些“小人物”,使星星之火聚集成燎原的火种。
图为研学团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合影 摄影:冯重霖
在青海湖的时光,我仿佛与天地进行对话。湖水蓝得纯粹,浪花拍打岸边,像一片片绽放的花瓣。我朝波光粼粼的湖面望向远方,水天相接处云朵缱绻,当我以脚步穿梭在湖畔,和风卷着草香扑面而来,与远处的牛羊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河景色。此刻,祖国的山河壮丽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切的辽阔与震撼。原来,会有这么让人如此沉醉的凉风在祖国的土地上,拂过了荡漾的湖面,走过了高耸的山峰,又在我的身边呼啸而过。
经过了八日的行程,从青海民族大学的交融故事,到塔尔寺的信仰传承;从原子城中的家国情怀,再到青海湖的大美风光,一切都让我为之动容。澳门与青海,虽然隔着遥远的距离,但在我心中却无比接近。这片土地上的辽阔与深沉、信仰与坚定,都让我这个澳门青年,深切地体会到“家国”二字的含义。
这一段青海之旅终将结束,但带给我的回忆和感悟,会牢牢地刻在心中。无论我们在沿海城市还是内陆高原,我们都是祖国不可磨灭的一抹独特色彩;“祖国”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山河的浩瀚,是人民的力量,更是祖国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紧紧相连的温度。(中国西藏网 文/澳门培道中学学生黄诗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