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峪位于抚顺市望花区的南部,西面是拉古乡,东面是新抚区千金乡,南边是抚顺县石文镇。境内有条发源于石文镇吴家堡村高台岭的塔峪河,它在清代叫塔尔峪河,也叫伊尔登河,进入下游就是古城子河,最终汇入浑河。
据1911年编纂的《抚顺县志略》记载,塔峪属于抚顺县一乡,位于抚顺城正南25里,人口191户1191人。1931年成为主村,201户2391人。塔峪镇现辖15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17593人。

塔峪,在历史上曾叫塔尔峪,顾名思义肯定与塔有关系。据《望花区志》记载,此地为东西两山夹一个沟叫峪,西山有塔,这是塔峪的来历。民间传说古代有两户人家逃难,看见此处为两山间的平地,山下还有古塔便定居下来,后来逐渐发展成村落。
那么,塔峪到底有没有塔?其实塔峪塔的遗址尚存,就在塔鲜村西山南面的山脚下。如今还可见圆形塔基痕迹,直径大约17米左右,附近还能捡拾到古代砖石残片。民间传说是唐代古塔,但我认为清代可能性更大一些,具体何时所建不明,何时塌毁也不得而知。

塔峪塔遗址旁边的西山上还有塔鲜遗址,大致是青铜到春秋战国时代,面积两万平方米,地表出土文物丰富,充分证明该地区历史悠久。西山上不仅有青铜遗址,还有明代烽火台遗址,文物部门命名为塔鲜烽火台,立明长城望花段文保碑予以保护。
抚顺考古工作者在塔峪河流域曾发现不少古代山城及烽火台遗址,当地考古爱好者卞合刚近年又发现多处未在文保名录上的古代遗址,远至汉唐高句丽,近至明清。那么,塔峪一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古迹?

或许是与附近的燕秦长城有关,或许是与唐代征伐高句丽有关,或许是与明清战争有关,但此地在历史上并非边防前线,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卞合刚认为塔峪为重要产粮区,诸多军事设施可能与护卫粮仓有关,塔峪的历史之谜尚待进一步揭示。
塔峪作为抚顺南部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地,在日伪时期的1932年,伪满抚顺警务局设立九个警察分局,其中就有塔峪,后改称塔峪警察署。

塔峪村中原有座塔峪庙,相传是唐代寺庙,但据本村佟安功老人所言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是座关帝庙。日伪时期改为学校,后来成为塔峪小学,六十年代原庙舍拆除翻建,再后来成为酱油厂。目前学校旧址还在,只是大门紧锁无法进入,至于历史遗迹早已无存了。
塔峪村白姓村民家中有高句丽时期的石臼,据他说是七二九洪水那年从上游冲下来的。塔峪的古迹分布较广,家住蔡家沟的卞合刚在自家田地里就曾发现古代文物残片。

塔峪村还有不少民间传说,比如山城子村邵会计讲的恶龙故事,塔峪龙头是条龙,前古龙湾子也是条龙,加上珠山是为二龙戏珠,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塔峪地区的历史文化。
解放初期,塔峪区和阁老区合并为抚南区。1962年成立塔峪人民公社,归抚顺县领导。1978年划为抚顺市郊区管辖,1983年成立乡政府,1986年乡改镇为抚顺市郊区塔峪镇。1988年改为顺城区塔峪镇,1999年划归望花区管辖。

塔峪村后来分为塔峪村和塔鲜村,也就是汉族村和鲜族村。清代尤其是日伪时期有大批朝鲜移民来抚顺,在抚顺城、永安堡、前甸、李石寨等地落户。塔峪因为平原广阔适种水稻,所以也有些朝鲜人到这个地方。据1994年统计数字,塔峪村当时有朝鲜族人口664人。
据当地人说,以前塔峪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现在大多改为旱田,村里的朝鲜族人越来越少,塔峪村和塔鲜村也都混居了。长此以往,两个村是否又会合并?

塔峪现在最有名的是烤肉,不仅市内有些饭店打出塔峪烤肉招牌,而且吸引不少食客开车专程去塔峪品尝烤肉。
塔峪的山塔峪的水,塔峪的庙塔峪的塔,说了这么多塔峪的历史,最终还是归于民以食为天。啥也不说了,上塔峪烤肉!
本文由@穿越老抚顺原创,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参考《望花区志》、《抚顺朝鲜族志》、迟荣《抚顺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日帝在抚顺设立的警察机构》等文献,特别感谢抚顺民间考古爱好者卞合刚给予的帮助支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