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贵州各大景区,人流如织的场景,奔涌着欢乐情绪。街头巷尾的小吃店排起长龙,网红街的烟火气更是昼夜飘香。外卖平台上,贵州特色小吃的订单也在暴增。线上数据与线下场景,是贵州避暑旅游火出圈的生动写照。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外界给贵州的“差评”。贵州的价值已经被重新定义,现在避暑大军浩荡涌入,赞美之辞不绝于耳。这片黔山秀水,不再是历史上贫困的山水,而是充满经济价值的“贵地”、洋溢幸福感的“宝地”。
华丽转身:从“不愿归乡”到“近悦远来”
40年前,一份来自贵州毕节的内参惊动中南海。“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这样的贫困记忆,任何时候读来都触目惊心。
清代贵州学者陈法这样描述家乡:“黔处天末,崇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寥寥数语,道尽了贵州的困境。那时的贵州,不仅是外人眼中的“畏途”,就连走出去的贵州人也不愿回来。
但今天,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夏季,避暑大军如候鸟般准时抵达贵州,“人从众”的画面,经常与“一亿人在贵州,还有两亿人在路上”的段子在网上流传。贵州的旅游,年年都呈现“井喷”状态。
与昙花一现的“网红”城市不同,“常红”的贵州呈现出稳定性。众多“候鸟老人”,或买房租房,或住乡村旅馆,结伴成群把贵州当作夏季的故乡。年轻游客则经常返回贵州,在清凉中游览观光、体验文化风情、享受美食。
纵览贵州数百年,从“不愿归乡”到“近悦远来”的华丽转身,令人感慨,令人深思。
价值重构:凉爽气候成旅游“硬通货”
历史上,贵州的山水并非无人赏识。清代贵州巡抚田雯就认为贵州山水之所以默默无闻,只因缺少文人墨客的传颂。道光年间的旅游文学家麟庆,不仅吟咏贵州“地灵”,还点赞人才“杰出”:“奇峰插天,势极雄秀;间气钟之,人亦类然。”
然而,古人赞美贵州的山川形胜,却鲜见提及气候凉爽。在农耕时代,凉爽的气候不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确实不值一提。
康熙时期思南府所立的贵州巡抚文告碑上,“黔居极边,土瘠民贫”八个字,基本道出了贵州贫困的原因: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土地又贫瘠。那个时候,贵州人忙于解决温饱,省外富庶之地的人们,则在享受肥沃土地带来的幸福感。在温饱问题面前,凉爽所产生的价值,显得微不足道。
时移世易。人们摆脱基本贫困的困扰,从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升级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旅游就成为了普通家庭的日常选择。在夏季,很多城市都遭受高温煎熬。但贵州,最热月平均气温只有22℃—25℃,贵阳、安顺、六盘水则更加凉爽。于是,人们从热浪滚滚中,奔赴凉爽的黔中大地。
选择去哪里旅游,向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凉爽气候,能给不同的人带来相同的身心舒适感。凉爽资源,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硬通货”。一句简单的“太凉爽”,成为众多游客对贵州的共同感受、共情表达。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当下,贵州的昔日劣势已经转化为发展优势。“地无三里平”,表达的是千姿百态的奇峰秀景,“天无三日晴”则在赞赏凉爽宜人的气候条件。贵州人不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吃上了“气候饭”。
“逐凉”时代:贵州的未来想象
气候变暖是全球的警世之音。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更是创下新高。在这个背景下,贵州的凉爽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爽爽贵阳”城市品牌的构建,安顺“21℃凉爽”的旅游品牌,“六马”赛事以"凉爽"为卖点,众多景区推出避暑主题产品。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贵州发挥自身优势、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的结果。
更耐人寻味的是,贵州凉爽的气候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引来华为、腾讯、中国移动等科技巨头,纷纷把数据中心建在贵阳贵安。因为这里有个“天然大空调”,能够节省大量降温成本。贵州目前集聚重点数据中心48个,其中大型数据中心25个,已成为国产化智算资源最丰富、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大数据之都,崛起于凉爽资源之中。
人们在农耕时代是“逐水而居”,在工业时代是“逐利而居”,而今天许多人选择“逐凉而居”。凉爽,正在成为牵引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预言,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显现出惊人的预见性。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看贵州,发现贵州真的“贵”起来了。贵州之贵,不是价格标签,而是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价值。只要我们扣准自身的发展优势,那些属于贵州的独特禀赋,就将绽放出更加多彩的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伍少安
编辑 金 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